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不具传染性,其发病与肠道发育不成熟、缺血缺氧、感染、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相关,特殊人群早产儿需加强肠道监测、维持肠道血供、关注肠道菌群来护理。
发病相关因素及影响
肠道发育不成熟:早产儿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消化酶分泌不足,肠道蠕动不协调等,使得肠道容易受到损伤。例如,肠道黏膜的完整性欠佳,无法有效阻挡细菌等有害物质的侵入,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提供了内在基础。
缺血缺氧:早产儿在围生期容易出现缺氧缺血事件,如分娩过程中的窒息等,这会导致肠道血流灌注减少,肠道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肠道黏膜的损伤,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风险。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发生缺血缺氧的概率不同,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生缺血缺氧的可能性相对越高,也就更易罹患该病。
感染因素:尽管不是传染导致,但肠道内的细菌等微生物异常增殖可能引发肠道炎症反应。比如一些条件致病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激活肠道的免疫炎症反应,损伤肠道组织。
肠道菌群失调:早产儿肠道菌群建立不完善,正常的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可能过度生长,破坏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促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特殊人群(早产儿)的护理要点
加强肠道监测:密切观察早产儿的腹部情况,包括腹胀程度、肠鸣音情况等。如果发现早产儿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异常,需高度警惕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可能。
维持肠道血供: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暖、合理喂养等,尽量减少早产儿发生缺血缺氧的情况。例如,提供适宜的温湿度环境,避免过度低温对早产儿造成不良影响,保证其营养供给的合理性,以维持肠道良好的血供状态。
关注肠道菌群:对于早产儿肠道菌群的维护也很重要,在必要时可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调节肠道菌群,比如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谨慎考虑使用一些有助于肠道菌群平衡的微生态制剂,但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