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儿童、青少年及糖尿病患者易感)、局部环境因素(潮湿利于细菌滋生,高温影响皮肤屏障)、全身性因素(免疫力低下及内分泌失调等易引发)引起。
细菌感染:
常见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正常情况下,外耳道皮肤表面存在一定的菌群,但当局部皮肤受损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容易侵入毛囊或皮脂腺引发感染。例如,外耳道皮肤因频繁挖耳、外伤(如指甲损伤、硬物挖耳等)导致表皮破损,细菌就有了可乘之机。
易感人群:儿童和青少年相对较为易感,可能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儿童喜欢挖耳,增加了外耳道皮肤受损的机会;另外,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外耳道疖肿,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对细菌感染的抵御能力减弱。
局部环境因素:
湿度影响:外耳道局部环境潮湿时,有利于细菌滋生。比如长期处于多汗的环境中,或游泳后外耳道未及时擦干,水分残留导致局部湿度增加,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从而增加了外耳道疖肿的发生风险。
温度因素:高温环境下,外耳道皮肤的汗腺、皮脂腺分泌活动可能会发生变化,皮肤的屏障功能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使得细菌更容易侵入引发感染。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外耳道疖肿的发生率可能会相对升高。
全身性因素:
免疫力低下:当人体整体免疫力低下时,如患有慢性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外耳道疖肿。例如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身体的各项机能包括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对外界细菌的抵御能力减弱,更容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外耳道毛囊或皮脂腺。
内分泌失调:某些内分泌失调的情况也可能与外耳道疖肿的发生有关。例如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外耳道皮肤的皮脂腺分泌过多时,容易堵塞毛囊口,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从而增加了外耳道疖肿的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