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胃炎是胃部分切除术后残留胃发生的炎症,病因包括胆汁、胰液反流,胃酸分泌改变,幽门螺杆菌感染,手术因素,年龄、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等,胆汁反流是重要因素之一,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更易发病,老年、有基础病及不良生活方式者易患。
胆汁、胰液反流:胃部分切除术后,幽门结构被破坏,胆汁和胰液容易反流入残胃,胆汁中的胆盐、溶血卵磷脂等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酸反渗,进而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胃部分切除术后患者中,约60%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汁反流,而胆汁反流是导致残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
胃酸分泌:胃部分切除后,残胃的泌酸功能可能发生变化,胃酸分泌情况改变。虽然部分患者胃酸分泌可能无明显变化,但胃酸依然是损伤胃黏膜的重要因素,持续的胃酸刺激会促使残胃炎的发生发展。
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也是残胃炎的病因之一。Hp可产生尿素酶、蛋白酶等多种酶和毒素,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研究发现,胃部分切除术后患者Hp感染率较高,且Hp感染与残胃炎的严重程度相关。
手术因素:手术方式、手术操作等也与残胃炎的发生有关。如手术时胃切除范围不当、吻合技术不佳等,可能导致残胃的血液循环障碍、胃黏膜缺血缺氧,从而容易发生炎症。不同的胃部分切除术式,残胃炎的发生率有所差异,一般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较毕Ⅰ式更易发生残胃炎,这与胆汁、胰液反流更容易发生有关。
年龄与生活方式:年龄较大的患者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残胃炎。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残胃炎的发病风险,比如长期吸烟、酗酒,吸烟可影响胃黏膜血液循环,酗酒可直接损伤胃黏膜,这些因素都可能促使残胃炎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胃肠功能逐渐减退,若存在不良生活方式,残胃炎的发生几率会进一步升高;而年轻患者若不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也可能逐渐出现残胃炎相关症状。
基础病史: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其胃肠神经调节可能出现异常,影响胃的正常排空和黏膜防御功能,从而容易发生残胃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胃排空延迟,胆汁、胰液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反流损伤胃黏膜的机会,进而促进残胃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