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样骨瘤的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血生化碱性磷酸酶可能轻度升高;影像学检查里X线可发现典型特征但特殊或早期病变可能显示不清,CT能清晰显示瘤巢及周围情况,MRI可显示病灶及周围水肿等但非初筛首选。
血生化:碱性磷酸酶可能会有轻度升高,因为骨样骨瘤病灶处成骨活动增加,碱性磷酸酶是反映成骨活动的指标之一,但碱性磷酸酶升高也可见于其他骨病等情况,所以它只是一个辅助的参考指标,不能仅凭此确诊骨样骨瘤。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对于典型的骨样骨瘤,在病变早期,X线可能表现为局部骨质密度增高,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现瘤巢所在部位的骨质破坏区,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硬化。瘤巢通常表现为一个直径小于2cm的圆形或椭圆形透光区,周围有硬化环,这是X线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特征性表现,但对于一些特殊部位或早期病变可能显示不清晰。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X线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骨质增生硬化相对可能不如成人明显,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骨质退变等情况,但总体X线仍是初步筛查骨样骨瘤的常用方法。
CT检查:
CT检查对于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瘤巢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骨质增生硬化的情况。可以明确看到直径小于2cm的瘤巢,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周围有明显的骨质硬化环,CT的断层成像能避免周围组织的重叠干扰,对于X线显示不清晰的部位,如脊柱等部位的骨样骨瘤,CT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细节。
不同性别患者在CT表现上差异不大,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发育阶段,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不过其在显示骨样骨瘤病灶方面的优势是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
MRI检查:
MRI可以从多平面成像,对于骨样骨瘤病灶的显示也有一定价值,能更好地显示瘤巢周围的水肿情况以及对周围软组织的影响等。在T1加权像上瘤巢多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周围骨质增生硬化在T1和T2加权像上多呈低信号,MRI对于早期病变的发现可能比X线和CT更敏感,但一般不作为首选的初筛检查,多在X线、CT提示病变但诊断不明确时进一步采用MRI检查。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MRI表现上主要是信号特点符合上述规律,对于儿童患者,MRI检查相对安全,无辐射,但需要患儿配合保持体位不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