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治疗(高频电切术、黏膜切除术、黏膜下剥离术)、外科手术治疗(息肉肠段切除术)及术后随访(定期内镜复查,根据息肉病理性质等确定复查间隔,不同人群复查有差异)。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切术:对于较小的有蒂息肉,可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刀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接触息肉使其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目的。该方法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有蒂息肉,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蛋白凝固、坏死、脱落,从而切除息肉。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避免穿孔等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操作时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内镜的插入深度和电切功率等参数。例如,儿童患者由于肠道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操作需更加轻柔谨慎。
2.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无蒂或广基的较小息肉,是将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将病变黏膜切除。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确保能耐受内镜操作。操作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变化。
3.黏膜下剥离术(ESD):可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早期消化道癌,能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该技术对操作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操作原则基本一致,但女性患者可能因盆腔解剖等因素在操作视野上有一定差异。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需控制好血糖后再进行操作,以降低术后感染等风险。
二、外科手术治疗
1.息肉肠段切除术:当息肉较大、多发且分布较广,或内镜下切除困难时,可考虑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肠段。例如,息肉位于结肠某一较长节段且无法通过内镜完全处理时,需进行肠段切除。对于年轻患者,在手术方式选择上需综合考虑肠道功能的保留等问题;老年患者则要充分评估手术耐受性,如评估肝肾功能、营养状况等,以确定是否能耐受手术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三、术后随访
1.定期内镜复查:术后需根据息肉的病理性质等情况定期进行内镜复查。例如,对于腺瘤性息肉患者,一般建议术后3-6个月复查内镜,若未发现复发息肉,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但至少每年复查一次。不同年龄人群的复查间隔可能略有不同,儿童患者由于息肉有一定的自行消退可能,但也需遵循相应的复查指南。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复查计划需与医生充分沟通调整。有家族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