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胆囊炎的病因包括胆道梗阻(如蛔虫感染、胆道寄生虫)、细菌感染(如血行感染、肠道细菌逆行感染)以及其他因素(如先天性胆道异常、代谢因素、创伤与医源性因素)。
一、胆道梗阻
1.蛔虫感染:小儿肠道蛔虫症较为常见,蛔虫可逆行进入胆道,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进而引发胆道感染,诱发急性胆囊炎。儿童卫生习惯相对较差,肠道蛔虫感染几率相对较高,这是小儿急性胆囊炎中胆道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2.胆道寄生虫:除蛔虫外,其他胆道寄生虫如胆道蛔虫残体、虫卵等也可能造成胆道梗阻,影响胆汁的正常流通,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从而引发急性胆囊炎。
二、细菌感染
1.血行感染:小儿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若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道,引起胆道感染,导致急性胆囊炎。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可通过血行途径侵入胆道系统。
2.肠道细菌逆行感染:胆道与肠道相通,肠道内的细菌可通过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道。小儿肠道菌群尚不稳定,且肠道屏障功能相对不完善,当肠道发生感染时,肠道细菌更容易逆行进入胆道。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这些细菌在胆道内繁殖,引起胆道炎症,引发急性胆囊炎。
三、其他因素
1.先天性胆道异常:部分小儿存在先天性胆道异常,如胆道狭窄、胆道畸形等,这些异常情况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使胆汁淤积于胆道内,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引发胆道感染,进而诱发急性胆囊炎。先天性胆道异常在小儿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存在,就会增加急性胆囊炎的发病风险。
2.代谢因素:某些代谢性疾病可能与小儿急性胆囊炎的发生有关。例如,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包括胆道感染,从而增加患急性胆囊炎的可能性。另外,如果小儿存在脂质代谢异常,胆汁成分发生改变,也可能导致胆道内胆汁淤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急性胆囊炎。
3.创伤与医源性因素:腹部创伤可能导致胆道损伤,使胆汁外漏,引起胆道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进而引发急性胆囊炎。此外,一些医源性操作,如腹部手术、内镜检查等,也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胆道损伤或胆汁引流不畅,增加小儿急性胆囊炎的发生风险。例如,在胆道手术过程中,如果胆道的解剖结构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出,引发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