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假性囊肿是耳廓软骨内非化脓性浆液性囊肿,病因可能与局部机械性刺激等有关,有特定临床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穿刺抽液、影像学检查诊断,有保守治疗(穿刺抽液加压包扎、理疗)和手术治疗方式,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部分可能复发,康复中需注意保护耳廓降低复发风险。
发病原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局部机械性刺激有关,比如睡眠时长期压迫耳廓、无意的按压等,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使得软骨内的浆液渗出积聚,从而形成囊肿;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但具体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病,生活中长时间保持不良耳廓姿势的人群相对更易患病,有耳部外伤史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一般自觉症状不明显,多是偶然发现耳廓有局限性隆起,初期可能仅有轻度肿胀感,随着囊肿增大,可能会有胀感、灼热感等。
体征:检查可见耳廓局部有半球形或椭圆形隆起,皮肤色泽正常,皮温可稍高,触之有弹性感或波动感,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亮液体。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耳廓隆起的部位、形态、质地等情况。
穿刺抽液:抽取液体进行检查,一般液体为淡黄色清亮的渗出液,可与感染性的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相鉴别,后者抽出的多为脓性液体。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超声等检查,辅助判断囊肿的大小、范围等情况。
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
穿刺抽液后加压包扎:通过穿刺将囊肿内的液体抽出,然后用绷带等进行加压包扎,促使囊肿壁粘连闭合。这种方法适用于囊肿较小的患者,但有复发的可能。
理疗:如超短波理疗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炎症吸收,利于囊肿的恢复,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均可尝试,但要注意理疗的参数等应适宜。
手术治疗:对于多次复发、囊肿较大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在局麻下将囊肿壁切开,刮除部分囊壁组织后缝合等,但手术有一定的创伤,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预后情况
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后预后较好,保守治疗有一定的治愈率,手术治疗如果操作得当,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复发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身体状况较好、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更理想。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保护耳廓,避免再次受到压迫等刺激,以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