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疖是鼻前庭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多单侧发病,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挖鼻等致皮肤损伤引发,有局部及全身症状,治疗分局部和全身,不同人群如儿童、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严禁挤压危险三角区以防颅内并发症。
一、病因
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挖鼻、拔鼻毛等导致鼻前庭皮肤损伤,细菌容易侵入毛囊、皮脂腺或汗腺引发感染。糖尿病患者及抵抗力低下者更易患病。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初期:鼻前庭处有红肿热痛的小硬结,疼痛明显,因炎症刺激神经末梢所致。
中期:硬结逐渐肿大,疼痛加剧,数日后硬结顶部出现黄色脓点。
后期:脓点破溃,可排出少量脓液,然后炎症逐渐消退而痊愈。
2.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若感染严重,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抵抗力较差者,全身症状可能较为显著。
三、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
早期未成熟时,可用热敷、红外线等理疗,促进炎症消退。也可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以控制感染。
成熟的疖肿,可轻轻挑破脓头,用无菌镊子夹出脓栓,然后局部涂以抗生素软膏。但严禁挤压鼻疖,尤其是上唇至鼻根的“危险三角区”,因为此区域静脉无瓣膜,挤压后感染可沿静脉逆行至海绵窦,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
2.全身治疗:对于症状较重、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适当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但需遵循医嘱,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鼻疖患者需特别注意,由于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且更易用手接触鼻部导致感染扩散。家长应教育儿童不要挖鼻、拔鼻毛,发现儿童鼻前庭有异常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是否出现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因为儿童可能不能准确表达不适,家长需提高警惕。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鼻疖容易反复发作且感染不易控制,更易引发严重并发症。此类患者除积极治疗鼻疖外,还需严格控制血糖,保持鼻部清洁,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病情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全身各系统功能衰退,抵抗力也相对较低,鼻疖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如体温、血糖等,同时要保证局部治疗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感染扩散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