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理特点是胃黏膜层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且无萎缩性改变,多数患者病情相对较轻,部分有进展风险,相较于萎缩性胃炎相对轻些,需关注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
一、非萎缩性胃炎的定义
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腺体保持正常。病因可能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十二指肠-胃反流等。
二、非萎缩性胃炎的严重程度
1.一般情况
多数患者病情相对较轻:很多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的上腹部不适、隐痛、反酸、嗳气等症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去除病因后,病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影响较小。例如,因偶尔饮酒刺激导致的非萎缩性胃炎,在避免饮酒后,胃黏膜炎症可能逐渐消退。对于儿童患者,如果是因饮食不规律等引起的非萎缩性胃炎,调整饮食结构后往往预后良好。在女性群体中,若因精神压力等因素导致的非萎缩性胃炎,缓解压力后症状多可改善。
部分患者可能有进展风险:虽然大多数非萎缩性胃炎病情较轻,但如果不积极治疗和干预,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进展。比如,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的患者,可能会导致胃黏膜炎症持续存在,长期刺激可能增加发生其他胃部病变的风险,如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等,但一般进展较为缓慢。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非萎缩性胃炎若不规范治疗,也可能面临病情逐渐变化的情况,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和管理。
2.与其他胃部疾病的关系
相较于萎缩性胃炎等相对轻一些: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不同,萎缩性胃炎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有一定的癌变风险相对较高。而非萎缩性胃炎癌变的概率通常较低,但也不能忽视,需要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例如,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生胃癌的风险较非萎缩性胃炎明显升高,而非萎缩性胃炎只要及时去除病因、规范治疗,大多预后较好。在儿童中,非萎缩性胃炎一般不会像成人中某些因严重病因导致的萎缩性胃炎那样,但也需要关注其病因,如是否有不合理用药等情况,并及时纠正。对于妊娠期女性出现的非萎缩性胃炎,由于处于特殊生理时期,需要谨慎对待,既要考虑病情本身,又要兼顾胎儿的安全,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