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由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经血传播至骨组织引发的急性炎症,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儿童长骨干骺端为好发部位,有全身及局部症状,可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生素及手术,儿童和老年人治疗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定义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流传播并定位于骨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致病菌来源: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如疖、痈、扁桃体炎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儿童由于干骺端毛细血管网丰富、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处停留繁殖引发感染。
好发部位:多见于长骨的干骺端,如胫骨上段、股骨下段、肱骨上段等,这与该部位的解剖特点有关,干骺端的血流特点利于细菌沉积。
三、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患儿可出现烦躁、精神萎靡等表现。
局部症状:早期患区剧痛,肢体半屈曲状,周围肌肉痉挛,因疼痛抗拒做主动与被动活动;局部皮温增高,有局限性压痛,迅速出现肿胀,数天后可出现骨膜下脓肿,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后,疼痛可暂时缓解,但局部红、肿、热、痛会更加明显,可形成窦道。
四、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局部脓肿分层穿刺,若抽出脓性混浊液或血性液,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2周可出现骨破坏、骨膜反应等改变;CT检查可较早发现骨膜下脓肿;MRI检查对早期骨髓炎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骨髓内的炎症改变。
五、治疗原则
抗生素治疗: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
手术治疗:包括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术,目的是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症状,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后病情进展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治疗。由于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骨骼的生长功能,避免影响肢体的正常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等,同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肝肾功能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