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炎与脂溢性皮炎病因有别,前者多因细菌感染等,后者与皮脂腺分泌、马拉色菌等相关;临床表现不同,皮囊炎是毛囊性丘疹脓疱等,脂溢性皮炎是红斑基础油腻性鳞屑等;诊断方法各异,皮囊炎依表现诊断必要时细菌培养,脂溢性皮炎据部位等表现结合检查诊断;治疗原则不同,皮囊炎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等,脂溢性皮炎调整生活方式等配合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差异
皮囊炎:多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皮肤损伤(如搔抓、摩擦)、局部卫生状况差易诱发,糖尿病等免疫力低下基础疾病患者发病风险升高,不同部位皮囊炎诱因有别,头皮皮囊炎可能与头皮清洁不当、毛发牵拉等相关。
脂溢性皮炎: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马拉色菌等微生物定植繁殖、遗传因素、神经递质调节异常有关,高糖高脂饮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可加重病情,青少年及成人多见,婴幼儿发病机制有差异。
二、临床表现不同
皮囊炎:
症状为毛囊性丘疹、脓疱,周围伴红晕,有疼痛或瘙痒感,严重时可形成疖、痈,头皮皮囊炎表现为毛囊性脓疱、结痂,可影响毛发生长,好发于头皮、颈部、胸背部等毛囊分布部位。
脂溢性皮炎:
皮肤损害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伴不同程度瘙痒,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头皮、面部眉弓、鼻唇沟、胸部、背部等),头皮部位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油腻性脱屑,严重时渗出、结痂,面部脂溢性皮炎可见红斑、脱屑及轻度瘙痒。
三、诊断方法有别
皮囊炎:依据毛囊性丘疹、脓疱等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必要时行细菌培养明确病原菌。
脂溢性皮炎:根据好发部位、典型皮肤损害表现,结合皮肤镜等检查辅助诊断,需与头皮银屑病等疾病鉴别。
四、治疗原则差异
皮囊炎:细菌感染引起者用抗生素治疗(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严重时口服抗生素),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儿童患者选温和安全药物。
脂溢性皮炎:调整生活方式(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减轻压力),局部用含酮康唑洗发水清洁头皮,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儿童等特殊人群谨慎,低强度短疗程)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有真菌感染证据时用抗真菌药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皮囊炎:皮肤娇嫩,护理需温和清洁,避免损伤皮肤加重感染;婴幼儿脂溢性皮炎需保持皮肤局部清洁干燥,选温和洗护产品。
孕期脂溢性皮炎女性:用药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老年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治疗关注药物对皮肤屏障的影响,选温和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