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结肠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了解基本信息、生活方式和既往病史;临床表现有症状(腹痛、腹泻等)和体征(腹部压痛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白细胞等变化)、粪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等及粪便培养);影像学检查有腹部X线(排除急腹症等)、腹部超声(判断炎症程度)、腹部CT(明确炎症范围等并发症)。
一、病史采集
一般信息: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等。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细菌性结肠炎的病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可能因卫生习惯等因素更容易感染特定病原菌,而成人可能与饮食等因素关系更密切。同时要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如近期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是否食用过未煮熟的肉类、被污染的水源等,这对于判断感染源有重要意义。还要询问患者的病史,是否有基础疾病,如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发生细菌性结肠炎时病情可能更复杂。
二、临床表现观察
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腹泻可为黏液脓血便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病原菌引起的结肠炎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常表现为典型的黏液脓血便,腹痛-便意-便后缓解的特点等。
体征:腹部检查可能发现下腹或左下腹有压痛,严重时可能出现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但这在病情较轻时可能不明显。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提示体内存在感染性炎症反应。但需要注意,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白细胞可能不出现明显升高,而以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或其他异常表现为主。
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粪便涂片镜检可能发现病原菌,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志贺菌等特定病原菌的形态等。粪便培养是诊断细菌性结肠炎的金标准,通过将粪便标本接种于特定培养基上,可分离出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有助于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四、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在病情较重时可能发现肠黏膜纹理粗乱等非特异性改变,对于排除其他急腹症有一定帮助。例如可用于鉴别是否存在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肠穿孔时腹部X线可能发现膈下游离气体等表现。
腹部超声:可观察肠道壁的厚度等情况,对于判断肠道炎症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尤其对于儿童等不适合进行CT检查的人群,腹部超声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
腹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肠道壁的层次结构等,对于明确肠道炎症范围、是否存在脓肿等并发症有重要作用。例如可发现肠道壁增厚、肠周渗出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