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出血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病情监测、禁食补液)、药物治疗(抑制胃酸分泌、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内镜治疗(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介入治疗(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和手术治疗(经多种治疗无效时考虑),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女性治疗需各有侧重,兼顾各自特点。
禁食与补液:严重胃肠道出血时需禁食,通过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于有脱水风险的患者,要根据失水程度调整补液量和速度。儿童患者因体液调节能力较弱,补液更需精准计算。
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常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加速凝血块形成,避免血凝块过早溶解,有利于止血。对于有基础疾病需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PPI降低胃肠道出血风险。
血管收缩药物:如垂体后叶素,可收缩内脏血管,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但该药物可能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等不良反应,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慎用。
内镜治疗
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对于消化道溃疡、黏膜撕裂等引起的出血,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剂、应用金属钛夹夹闭血管等。内镜治疗能直接针对出血病灶进行止血,尤其适用于局部病变引起的出血,创伤小,止血效果确切。
介入治疗
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出血,可通过选择性血管造影找到出血的血管,然后注入栓塞剂进行栓塞止血。适用于动脉性出血,如肠系膜上动脉出血等情况。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经上述多种治疗无效,出血仍持续危及生命时,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因消化道肿瘤、严重溃疡穿孔等导致的难以控制的出血,需进行相应的外科手术干预。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及手术获益风险比。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胃肠道出血时,由于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各器官功能的相互影响,药物选择要权衡利弊,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加重器官负担;儿童胃肠道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因可能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有关,治疗时需更注重保护儿童的生长发育,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尽量选择对儿童创伤小、影响小的治疗手段;妊娠期女性出现胃肠道出血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很多药物的使用需谨慎评估,可能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内镜下局部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