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本质相同,过去用浅表性胃炎,现在多用非萎缩性胃炎表述,指胃黏膜炎症但无萎缩性改变;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诊断靠胃镜及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治疗需去除病因、对症治疗,大多数预后较好,特殊人群有不同需注意方面。
发病因素方面的体现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年轻人可能因不良生活方式如熬夜、过度饮酒、不合理饮食等引发;老年人则可能与胃黏膜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生理性退变以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有关。
性别因素:在一般人群中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某些特定病因导致的胃炎可能会有不同表现,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胃炎,在不同性别中的感染率和发病后的症状表现等可能无显著特定差异,但个体差异存在。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经常进食辛辣刺激食物、饮食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容易诱发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精神长期紧张焦虑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进而引发胃黏膜的炎症状态。
病史因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幽门螺杆菌长期在胃内定植,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增加患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的风险;有胆道疾病的患者,如胆石症等,胆汁反流至胃内,会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
诊断与检查方面
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斑、水肿,有时可见散在的糜烂等表现,且胃黏膜层没有萎缩的形态学改变,如胃腺体未减少等。通过胃镜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金标准,病理下可见胃黏膜层有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
其他检查:如幽门螺杆菌检测,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等方法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常见的病因之一。
治疗与预后方面
治疗原则:首先要去除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测阳性的话)、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等。一般采用对症治疗,若有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
预后情况:大多数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患者经过积极去除病因和规范治疗后,病情可以得到控制,预后较好。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如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不良生活方式持续不改变等,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少数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总体预后相对良好。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等;儿童患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多与饮食不规律等有关,需注重调整饮食等非药物干预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