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裂是常见先天性神经管畸形,由胚胎时期神经管闭合不全引起,分为隐性脊柱裂和显性脊柱裂(包括脊髓脊膜膨出、脊髓膨出等),病因有遗传和环境因素(如叶酸缺乏等),诊断靠超声、MRI、X线等检查,治疗上隐性脊柱裂无症状者无需特殊治疗,显性脊柱裂需尽早手术并术后康复治疗预防并发症。
一、分型及表现
隐性脊柱裂:较为常见,脊柱裂处仅有骨质缺损,无神经组织膨出。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在长大后出现腰痛、遗尿等表现,通常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要注意避免劳累等可能加重腰部不适的因素。对于儿童来说,要关注其排尿情况等,若有异常需进一步评估。
显性脊柱裂
脊髓脊膜膨出:脊膜和脊髓神经组织一起膨出到椎管外。患儿背部会有囊状包块,包块大小不一,表面可能有皮肤覆盖或部分破溃。可伴有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神经功能障碍表现。由于神经组织外露,容易发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脊髓膨出:脊髓直接暴露在外部,病情往往更为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明显,预后较差。
二、病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增加脊柱裂的发生风险。如果家族中有脊柱裂患儿病史,后代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环境因素
叶酸缺乏:孕妇在妊娠早期叶酸摄入不足,会影响神经管的正常闭合,从而增加胎儿患脊柱裂的几率。女性在计划怀孕前3个月至怀孕后3个月需补充叶酸,一般每天补充0.4-0.8毫克。
其他环境因素:如孕早期接触某些射线、化学毒物等,也可能干扰胚胎发育,导致脊柱裂发生。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在妊娠中期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脊柱的异常情况,如脊柱排列不连续等,但对于一些较轻的隐性脊柱裂可能诊断有一定局限性。
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清晰显示脊髓、神经组织的形态及病变情况,对显性脊柱裂的诊断和病情评估非常重要,可明确膨出的内容物等详细情况。
X线检查:可发现脊柱骨质的异常,对隐性脊柱裂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于神经组织的显示不如MRI。
四、治疗原则
隐性脊柱裂:无症状者一般无需治疗,日常注意观察,避免腰部过度负重等。对于儿童,要定期随访,关注其生长发育及神经系统功能情况。
显性脊柱裂: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目的是关闭脊膜膨出处,保护神经组织,防止感染等并发症。手术后还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有下肢瘫痪等情况的患儿,康复治疗包括理疗、运动训练等,帮助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护理,保持手术部位清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