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要紧,它有癌变风险,会影响胃功能,患者需针对病因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并定期随访来降低风险、改善状况。
一、肠化的定义及相关机制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是指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细胞所替代,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其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酗酒、高盐饮食等)、遗传因素等有关。Hp感染是较为常见的诱因,Hp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进而促使肠化的发生。
二、肠化的潜在风险
1.癌变风险: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属于癌前状态,有一定的癌变可能性。肠化程度不同,癌变风险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不完全型肠化(分为结肠型不完全肠化和小肠型不完全肠化,其中结肠型不完全肠化癌变风险相对更高)、重度肠化的癌变风险相对较高。例如,一些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的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比没有肠化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明显升高。
2.对胃功能的影响:肠化会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破坏后,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影响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因为消化不良影响日常饮食摄入,进而影响身体的营养状况;老年患者本身消化功能有所减退,肠化导致的消化不良可能会加重营养不良等问题。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消化不良可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营养状况不佳可能会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等。
三、应对措施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存在Hp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对于胆汁反流的患者,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等减少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的损伤。
2.改善生活方式:患者需要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规律饮食。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需要有所侧重。儿童患者要避免食用影响胃黏膜的垃圾食品;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等。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精神因素也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
3.定期随访: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一般建议每年或根据病情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通过病理检查观察肠化程度有无变化、是否出现异型增生等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癌变倾向并及时处理。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是需要重视的情况,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通过多种措施来降低癌变风险,改善胃功能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