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有皮肤牵引和骨牵引;手术内固定有DHS、PFNA、锁定钢板等,人工关节置换分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要考虑患者多因素,康复阶段制定个性化计划并关注患者心理。
皮肤牵引: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通过牵引维持骨折断端的对位对线,需注意牵引重量和时间等,一般牵引时间为6-8周,牵引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及皮肤情况,对于老年人皮肤娇嫩,要防止皮肤牵引导致压疮等并发症。同时,牵引期间需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收缩等功能锻炼,避免肌肉萎缩。
骨牵引:对于一些不稳定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骨牵引,如胫骨结节牵引等,牵引重量一般根据患者体重等情况调整,牵引过程中同样要关注患肢血液循环、神经功能等,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情况。
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
动力髋螺钉(DHS):适用于大部分粗隆间骨折,尤其是稳定性较好的骨折。DHS通过螺钉将股骨头和股骨颈固定,钢板提供支撑,能够较好地恢复颈干角和前倾角,固定相对稳定,有利于早期活动。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可能存在螺钉松动等风险。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抗旋转能力强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如反向骨折等。PFNA通过髓内固定,减少了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康复锻炼。但手术操作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对于髓腔较细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锁定钢板:对于一些复杂骨折,如粉碎性骨折等,锁定钢板可以提供多方向的固定,能够更好地维持骨折复位,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康复时间可能较长。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用于高龄、身体状况较差、预计寿命较短且骨折难以复位固定的患者。通过置换人工股骨头,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等。但术后可能存在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且长期效果不如全髋关节置换。
全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骨折粉碎严重或合并股骨头坏死等情况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能够恢复髋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但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的身体条件要求较高,术后康复时间较长,且存在假体磨损、感染等风险。
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骨折类型等因素。对于老年人,要注重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如积极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在康复阶段,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逐步恢复患肢功能。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