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肿是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病因有感染因素(挖耳损伤、外耳道积水)和全身因素(糖尿病、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病灶蔓延),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红肿、分泌物及全身轻或重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局部(早期热敷或理疗、脓肿切开引流)和全身(选抗生素),预防要注意耳部卫生、积极治疗全身疾病。
一、定义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是常见诱因,外耳道皮肤破损后,细菌(如葡萄球菌)容易侵入毛囊或皮脂腺引发感染。
游泳、沐浴等导致外耳道积水,也会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增加感染风险。
2.全身因素
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外耳道疖肿,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较慢。
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等,炎症蔓延可能累及外耳道引发疖肿。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初期耳痛明显,咀嚼或说话时疼痛加剧,疼痛程度较为剧烈,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外耳道神经末梢。
红肿:外耳道软骨部皮肤红肿,可形成小的隆起,随着病情发展,隆起处可能变软,形成脓肿。
分泌物:脓肿成熟后可破溃,流出少量脓性分泌物。
2.全身症状
一般症状较轻,但若感染严重,可能出现低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儿童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的机体反应相对成人更敏感。
四、诊断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耳镜检查外耳道,可见外耳道局部红肿、隆起,有压痛,有助于初步判断病情。
2.实验室检查
对于感染较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存在。
五、治疗
1.局部治疗
早期热敷或理疗:早期可采用局部热敷或超短波理疗等方法,促进炎症消退,缓解疼痛。
脓肿处理:当脓肿形成后,可在无菌操作下切开引流,排出脓液,促进愈合。
2.全身治疗
对于感染较重、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治疗,如口服头孢类抗生素等,但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来确定,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抗生素剂型和剂量。
六、预防措施
1.注意耳部卫生
避免频繁挖耳,挖耳时要使用干净的工具,且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外耳道皮肤。
游泳或沐浴后,及时将外耳道内的积水擦干,保持外耳道干燥。
2.积极治疗全身疾病
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外耳道疖肿的发生风险。
对于有化脓性中耳炎等耳部邻近器官感染的患者,要及时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外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