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需明确病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或不良生活方式,通过饮食调整、改善生活习惯进行一般治疗,对症及针对幽门螺杆菌进行药物治疗,还需定期复查胃镜观察病情变化。
一、明确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中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常见病因,约半数以上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等检查明确是否感染。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其家庭成员也有感染风险,需注意避免共用餐具等。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饮酒、吸烟、喜食辛辣刺激、过烫或过冷食物、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损伤胃黏膜,引发中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同年龄段人群受生活方式影响不同,年轻人可能因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导致发病;老年人可能因牙齿咀嚼功能下降,偏好软烂但刺激性的食物等因素相关。
二、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饥饱无度。例如,每天可固定三餐时间,每餐七八分饱。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饮食,避免给儿童食用成人的刺激性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软嫩的蔬菜等。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消化功能适当调整,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保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供给。
生活习惯改善: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运动可根据不同年龄选择合适方式,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功能。
三、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药物:如果患者有腹痛症状,可使用一些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能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若有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肠蠕动,缓解消化不良等症状。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尤其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成人的促胃肠动力药,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
针对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明确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采用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但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需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四、定期复查
中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胃镜,观察胃黏膜病变情况,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是否有病情进展、是否出现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迹象。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出现明显症状变化、家族中有胃癌病史等,可能需要缩短复查间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