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耳炎分为急性和分泌性,急性多由上感引起,有耳痛、发热等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抗感染、局部治疗;分泌性有听力减退等表现,治疗有保守和手术。小儿患中耳炎时年龄因素有影响,护理要清洁耳部、保持环境通风。
一、小儿中耳炎的症状
(一)不同类型中耳炎的症状表现
急性中耳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儿童常突然出现耳痛,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难以安抚,还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部分患儿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鼓膜早期充血、膨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穿孔,穿孔后耳内会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可能主诉听力减退,对周围声音反应迟钝,小儿可能表现为对家长的呼唤不理睬,由于无法准确表达,可能会出现抓耳、摇头等动作。部分患儿会有耳闷胀感、耳鸣,一般发热症状不明显,鼓膜呈琥珀色或灰白色,可见液平面或气泡。
二、小儿中耳炎的治疗
(一)急性中耳炎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需遵循足疗程、足量用药原则,以控制感染,防止病情迁延。
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可用2%酚甘油滴耳,起到消炎止痛作用,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用,以免腐蚀鼓膜及鼓室黏膜;鼓膜穿孔后可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二)分泌性中耳炎治疗
保守治疗: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减轻鼻咽部黏膜水肿,促进咽鼓管通畅。对于有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可考虑使用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促进中耳积液排出。部分患儿可通过咽鼓管吹张术等方法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
手术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病程较长,可考虑行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置管术等,以改善中耳通气,促进积液排出。
三、特殊人群(小儿)注意事项
(一)年龄因素影响
婴儿由于外耳道短、宽,且呈水平位,中耳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患中耳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耳部表现等,一旦怀疑中耳炎应及时就医。
幼儿阶段的小儿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对幼儿肝肾功能等造成不良影响的药物,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二)护理方面
家长要保持小儿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在给小儿洗澡、洗头时可使用棉球堵塞外耳道。
注意小儿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空气污染严重的场所,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几率,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引发小儿中耳炎的常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