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病史采集要关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症状且不同年龄有特点;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结肠镜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并活检;影像学检查有钡剂灌肠及腹部CT、MRI等,钡剂灌肠对重型患者有风险。
生活方式与病史:了解患者近期饮食情况,如是否有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因素;询问既往肠道疾病史,如是否有细菌性痢疾等肠道感染病史,以及既往是否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因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自身免疫相关肠道疾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提示患者自身免疫紊乱的背景。
临床表现观察
消化系统症状:多数患者有腹泻,可为黏液脓血便,腹泻频率因人而异,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可达十余次;还可出现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可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部分患者有腹胀、食欲不振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特点,儿童患者可能除肠道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患者可有贫血表现,血红蛋白降低;活动期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
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粪便常规可见黏液脓血,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还需进行粪便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等,以排除其他感染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等,不同年龄患者粪便检查结果可能因生理特点有所不同,儿童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在病原学排除方面需更细致。
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活动期患者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这两项指标可反映炎症活动程度。
结肠镜检查
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结肠镜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直肠、结肠黏膜病变,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可见多发性糜烂或溃疡等典型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结肠镜操作需考虑其耐受性和肠道解剖特点,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更谨慎,评估麻醉风险等。
病理活检: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隐窝炎、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等典型病理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及与其他肠道疾病鉴别。
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检查:可见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毛刺状或锯齿状,肠管缩短,结肠袋变浅、消失等,但对于重型患者可能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需谨慎使用,在儿童等特殊人群中更需评估风险后选择。
腹部CT或MRI检查:可了解肠道病变范围和程度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及排除其他肠道器质性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