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常见于老年人的髋部骨折,因老年人骨质疏松,受轻微外伤易致,表现为髋部疼痛、不能站立行走、短缩外旋畸形等,可通过X线、CT诊断,非手术用牵引但有并发症,多数情况倾向手术,预后及康复中康复锻炼重要,老年患者需防卧床并发症等。
解剖基础相关
股骨粗隆间是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此处松质骨丰富,血运良好,骨折后愈合相对较好,但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加之跌倒等外力作用易导致骨折发生。
发病原因与机制
外伤因素: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骼强度下降,轻微的外伤,如平地滑倒、下肢突然扭转、臀部着地等,就可能引发股骨粗隆间骨折。例如,老年人在浴室滑倒后,身体重心偏移,臀部着地,力量传导至股骨粗隆间部位,导致骨折。
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进展更快,所以老年女性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几率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
症状:受伤后髋部疼痛明显,不能站立和行走,局部肿胀,有时可见皮下瘀斑。
体征:患肢短缩、外旋畸形,通常外旋角度较大,可达90度左右,局部有压痛,叩击足跟部时髋部疼痛加剧。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首选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对于一些不典型或X线显示不清的情况,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以及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有助于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牵引治疗,如皮牵引或骨牵引,通过牵引维持骨折的复位,同时需要长期卧床,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需加强护理预防。
手术治疗:目前对于大多数身体状况允许的患者,多倾向于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等,髓内固定如Gamma钉、PFNA等,具有固定牢固、利于早期活动等优点,可减少卧床并发症,使患者能更早地恢复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预后及康复
预后:如果治疗及时且恰当,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但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体功能衰退,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髋关节活动受限等,影响日常生活。
康复:无论是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康复锻炼都非常重要。在骨折稳定后,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髋关节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以促进功能恢复,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等不良情况。同时,对于老年患者,要重视营养支持,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有助于骨折愈合和预防再次骨折。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长期卧床并发症,家人要协助做好翻身、拍背、下肢按摩等护理工作;对于术后患者,要关注伤口恢复情况,按照康复计划逐步进行功能锻炼,保障康复进程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