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黏膜病变诊断需经病史采集了解诱因,观察症状,行胃镜检查(出血后24-48小时内,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做血常规(看贫血及白细胞情况)、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出血),不典型等可考虑幽门螺杆菌检测等。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是急性胃黏膜病变诊断的重要起始步骤。需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颅脑损伤等,因为严重创伤可引发应激性溃疡,这是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常见病因之一;是否有大手术史,大手术也是导致应激状态从而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常见情况;是否有严重感染,感染造成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是否有酗酒史,大量饮酒可直接损伤胃黏膜;是否服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其急性胃黏膜病变的诱因可能不同,通过全面的病史采集可以为后续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二、症状观察
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若出血量较大,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失血相关症状。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而儿童患者可能以哭闹、拒食等非典型表现为主。
三、胃镜检查
1.检查时机: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重要手段,一般建议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此时胃黏膜的病变较为清晰,诊断阳性率较高。但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患者,如病情不稳定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检查时机。
2.镜下表现: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广泛充血、水肿、糜烂,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严重时可出现溃疡形成。不同病因导致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在镜下表现可能有一定特征,例如应激性溃疡引起的病变多分布于胃体、胃底,呈多发性糜烂和浅溃疡;药物性损伤引起的病变可能与药物接触胃黏膜的部位相关。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情况,通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判断失血程度。如果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血红蛋白会下降,白细胞计数可能因炎症反应等出现升高或降低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正常血常规参考值范围不同,需结合具体人群进行判断。
2.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对于早期无明显呕血、黑便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可帮助发现潜在的出血情况。不同生理状态下粪便隐血试验的假阳性可能存在差异,如女性月经期可能影响结果判断等。
五、其他检查
对于一些不典型或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可能还会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等其他检查,但这不是急性胃黏膜病变诊断的必需检查项目。例如,在排除应激、药物等因素后,可考虑检测幽门螺杆菌,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能与胃黏膜病变有一定关联,但主要还是围绕急性胃黏膜病变本身的诊断来进行相关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