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是风团或血管性水肿反复发作超六周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发病涉免疫、感染、环境多因素,表现为反复风团等,依病程超六周及典型表现诊断,治疗分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儿童需谨慎用药并规避诱因,孕妇用药权衡风险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用要关注相互作用等。
一、定义阐释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或血管性水肿反复发作超过6周为特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感染、环境等多因素交互作用。
二、病因分析
(一)免疫因素
机体存在自身免疫异常时,自身抗体可与高亲和力IgE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引发荨麻疹。例如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高亲和力IgE受体抗体等自身抗体。
(二)感染因素
细菌(如幽门螺杆菌)、病毒(如肝炎病毒、EB病毒)、真菌等感染可作为诱因,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引发慢性荨麻疹。
(三)环境因素
物理刺激(如冷、热、压力等)、食物(鱼虾、坚果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类等)过敏及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大小、形态不一,颜色可呈红色或苍白色,发作时伴有不同程度瘙痒,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风团一般持续不超过24小时,但易反复发作,消退后不留痕迹。
四、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病程超过6周的反复发作风团或血管性水肿病史,结合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同时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丘疹性荨麻疹、血管炎等),通常通过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自身抗体检测等)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避免接触已知诱发因素,如调整饮食、避免物理刺激等,通过规避诱因减少发作频率。
(二)药物治疗
优先选择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物控制症状,对于病情较重者可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但需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特点,如儿童应谨慎用药,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孕妇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老年人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以患者舒适度为主要考量,优先非药物干预。
六、特殊人群提示
(一)儿童
儿童慢性荨麻疹需格外谨慎用药,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抗组胺药物,同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避免因不当用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且需注重规避可能的诱发因素,如明确食物过敏原后严格规避。
(二)孕妇
孕妇患慢性荨麻疹时,药物选择需充分权衡对胎儿的潜在风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症状,仅在病情严重且非药物干预无效时,经专业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相对安全的药物。
(三)老年人
老年人因机体代谢及肝肾功能变化,使用药物时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选择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优先从低剂量开始尝试,密切监测病情及药物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