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随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成年男性发病概率相对高于女性的性别差异、急性损伤(如突然腰部扭伤、弯腰搬重物及既往腰部损伤史)和慢性损伤(如久坐、久站、长期弯腰工作等)、部分患者具有的遗传易感性以及女性妊娠期间因内分泌变化、子宫增大、体重增加等导致发生率升高且产后恢复不当易遗留问题。
一、椎间盘退变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的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会下降。一般人在20-25岁后椎间盘开始逐渐退变,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基础因素。例如,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椎间盘含水量较高,弹性好,而到了中年以后,椎间盘含水量可下降至70%以下,其退变速度加快。
性别差异:在成年人群中,男性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率相对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体力活动量较大、腰部承受的应力相对较高有关。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的机会较多,腰部受到的损伤风险相对更高,从而更容易引发椎间盘退变进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损伤
急性损伤:
生活方式:突然的腰部扭伤、弯腰搬重物等情况,可能会使椎间盘受到异常的压力。例如,当腰部在屈曲位时突然旋转,容易引起椎间盘纤维环的破裂,髓核突出。一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日常工作中频繁需要弯腰搬物,就增加了急性腰部损伤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
病史影响:如果既往有腰部损伤史,即使损伤已经恢复,椎间盘的结构可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再次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性会增加。比如曾经有过腰部骨折等损伤的患者,其腰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椎间盘承受的应力分布异常,更容易出现退变和突出。
慢性损伤:长期反复的腰部劳损,如久坐、久站、长期弯腰工作等。久坐的人群,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不均匀,容易导致椎间盘退变加速。例如,办公室职员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腰部缺乏有效的活动,椎间盘长期受到压力,逐渐发生退变,进而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风险。
三、遗传因素
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椎间盘的结构和代谢有关,使得一些人在相对较轻的诱因下就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例如,家族中有多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群,其后代患病的风险可能高于普通人群,但这并不是绝对的,遗传因素需要与其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四、妊娠
女性特殊时期:女性在妊娠期间,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导致韧带松弛。同时,增大的子宫会使腰部的应力发生改变,腰椎的前凸增加,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在妊娠后期,孕妇的体重增加,腰部负担进一步加重,这些因素都使得妊娠期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升高。而且,产后如果恢复不当,也容易遗留腰部问题,增加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