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炎主要表现包括消化系统症状如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腹泻、黏液便或脓血便;全身症状如病情重或急性发作期低热、中度发热甚至高热,还有乏力;其他症状如里急后重、食欲不振。
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部隐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一般在排便前疼痛较为明显,排便后可有所缓解。这是因为乙状结肠的炎症刺激导致肠道蠕动紊乱,排便前肠道蠕动增强引发疼痛,排便后肠道内压力降低,疼痛随之减轻。对于儿童患者,腹痛可能会影响其进食和活动,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其腹痛的规律和程度;成年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因激素变化等因素使腹痛症状有所改变。
腹泻:是常见症状之一,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可达十余次。肠道炎症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吸收功能障碍,同时炎症刺激肠道加速蠕动,使得大便中的水分和电解质不能被充分吸收,从而出现腹泻。儿童患者频繁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老年患者腹泻可能会加重身体虚弱状况,增加跌倒等风险。
黏液便或脓血便:肠道黏膜在炎症作用下分泌增多,同时可能伴有黏膜的糜烂、溃疡出血,从而出现黏液便或脓血便。黏液便表现为大便中带有透明或白色的黏液,脓血便则是大便中混有血液和脓液。对于有此类症状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炎症程度和病因。
全身症状:
发热:病情较轻时可能无发热,病情较重或处于急性发作期时可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引起身体的免疫应答,释放炎性介质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而发热。儿童患者发热时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老年患者发热可能提示炎症反应较为强烈,需要积极查找病因进行治疗。
乏力:由于肠道炎症导致身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营养吸收不良以及炎症引起的代谢紊乱等因素可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症状,感觉身体疲倦、缺乏精力。无论是儿童、成年还是老年患者,乏力都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需要适当休息和营养支持来改善。
其他症状:
里急后重:患者有频繁的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很少,总有排便不尽的感觉。这是因为乙状结肠的炎症刺激直肠,导致直肠感受器处于敏感状态,即使肠道内粪便不多,也会频繁产生便意。对于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出现里急后重可能会影响其生活质量,需要注意肛门周围的清洁卫生;老年患者出现里急后重可能提示肠道炎症累及直肠,需要进一步评估肠道情况。
食欲不振:由于肠道不适,消化功能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进食量减少。儿童患者食欲不振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调整饮食结构,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成年患者食欲不振可能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需要关注其营养状况并适当调整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