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凸是脊柱冠状位横向异常弯曲伴矢状位和轴位序列异常的常见骨骼疾病,分特发性、先天性等类型,特发性与遗传等因素相关,先天性因胚胎发育分节或形成障碍,神经肌肉型等与相应疾病相关,症状有外观异常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轻度用非药物干预,中重度可能手术,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在冠状位上发生横向的异常弯曲,表现为脊柱偏离中线,同时常伴有矢状位和轴位的序列异常,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
二、分类
1.特发性脊柱侧凸:最为常见,多见于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神经内分泌调节、生长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分为婴儿型、儿童型及青少年型。
2.先天性脊柱侧凸:由胚胎发育期间脊柱分节或形成障碍所致,如半椎体、蝴蝶椎等结构异常引发。
3.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与神经肌肉疾病相关,因神经肌肉力量不平衡导致脊柱侧凸,常见于脊髓灰质炎、脑瘫等患者。
4.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由神经纤维瘤病影响脊柱骨骼发育引发。
5.综合征型脊柱侧凸:与某些综合征相关,如马方综合征等,常伴随其他系统异常表现。
三、病因
特发性脊柱侧凸:遗传因素可能起作用,有家族聚集倾向;神经内分泌方面,雌激素、生长激素等调节异常可能参与发病;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柱生长不平衡也可能导致侧凸。
先天性脊柱侧凸:胚胎发育阶段脊柱分节或形成障碍,如椎体未完全分节、半椎体形成等。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神经肌肉疾病导致肌肉力量失衡,如脊髓灰质炎患者因下肢肌肉无力,身体代偿引发脊柱侧凸。
四、症状
早期可表现为双肩不等高、脊柱偏离中线、背部不对称等外观异常;病情进展后可能出现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青少年患者还可能伴有背部疼痛、因外观异常产生心理压力等。
五、诊断
体格检查:观察脊柱外观,检查双肩、骨盆等对称性。
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片是主要诊断手段,通过测量Cobb角评估侧凸程度,Cobb角≥10°即可诊断脊柱侧凸;对于复杂情况,可能需CT、MRI等进一步检查。
六、治疗
轻度侧凸:通过观察随访,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如强化背部肌肉锻炼,增强脊柱稳定性)、佩戴支具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延缓侧凸进展。
中重度侧凸: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脊柱融合术等,以矫正脊柱畸形、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七、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青少年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密切关注侧凸进展,定期进行脊柱检查,青春期发育可能影响侧凸发展,女性因青春期激素变化等因素需更留意。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需尽早干预,因患儿脊柱发育尚未成熟,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降低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神经肌肉型患者:需针对基础神经肌肉疾病进行管理,同时关注脊柱侧凸对其活动能力及心肺功能的影响,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维持机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