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肠镜表现包括黏膜改变(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及溃疡间黏膜颗粒状)、血管纹理改变(血管纹理模糊紊乱)、黏膜脆性增加(易接触性出血),且病变多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结肠扩展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儿童患者肠镜表现与成人有差异但基本符合相关改变规律。
充血水肿:肠黏膜呈现弥漫性的充血状态,色泽发红,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使肠黏膜表面变得肿胀,失去正常的光泽。这种改变在疾病早期较为常见,与炎症刺激导致局部血管扩张、液体渗出有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炎症反应可能相对更迅速地表现为充血水肿;成年患者则可能因生活方式、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炎症程度,但本质都是炎症介质作用下的黏膜反应。
糜烂:肠黏膜出现点状或小片状的缺损,表面有渗出物覆盖。糜烂是黏膜损伤的较轻表现,炎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糜烂加重。在女性患者中,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对炎症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肠镜下表现主要取决于局部炎症情况。有吸烟史的患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加重肠黏膜的损伤,更容易出现糜烂表现。
溃疡:是溃疡性结肠炎较典型的表现之一,溃疡大小、形态各异。可表现为浅溃疡,也可出现深溃疡。浅溃疡一般较表浅,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深溃疡则可累及更深层次的组织。溃疡之间的黏膜可呈颗粒状,因为炎症导致黏膜组织增生、结构紊乱。对于有既往肠道感染病史的患者,可能因肠道微生态失衡等因素使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溃疡表现更复杂,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既往病史对肠道环境的影响。
血管纹理改变
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正常肠黏膜下的血管纹理清晰可见,而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由于黏膜炎症、水肿等改变,血管纹理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这是因为炎症细胞浸润、水肿使血管被掩盖或结构破坏。不同年龄患者的血管纹理变化程度可能不同,儿童血管较细,炎症时血管纹理改变可能相对更难发现,但本质是相同的炎症导致的血管结构异常。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对血管通透性等有一定影响,但肠镜下主要体现为血管纹理的紊乱。
黏膜脆性增加
肠黏膜变得脆弱,容易在肠镜操作时发生接触性出血。当肠镜器械轻触肠黏膜时,就可能出现出血点,这是由于炎症使黏膜组织变得疏松,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血管弹性下降等情况,在黏膜脆性增加的情况下,出血风险可能更高,检查后需密切关注是否有出血相关的不适症状。
此外,病变多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结肠扩展,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情较轻时可能仅表现为直肠部位的轻度充血水肿等改变,病情较重时可累及全结肠。在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肠镜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肠道相对较细,炎症反应可能更易导致肠腔狭窄等情况,但总体仍符合上述黏膜、血管等方面的基本改变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