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需综合多方面处理,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如Hp感染则抗Hp治疗,药物刺激则停或换用药物;改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饮食、作息规律;药物治疗用胃黏膜保护剂、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系统处理以促进胃黏膜修复和病情康复。
一、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若存在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目前多采用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该方案可有效清除Hp,从而改善胃黏膜炎症状态。对于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胃炎,应尽可能停用相关药物或换用对胃黏膜刺激小的药物。
二、改善生活方式
饮食习惯:规律进食,避免过饱或过饥,减少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例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苹果、菠菜等,它们富含的营养成分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长期熬夜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修复功能,不利于胃炎的康复。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注意作息调整,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晚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三、药物治疗保护胃黏膜
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侵袭,有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其能有效缓解胃痛、胃胀等不适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等,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创造利于胃黏膜修复的酸性环境,对于伴有明显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患者效果显著,大量临床应用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饮食不规律、感染等因素有关。应特别注意饮食的卫生和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膨化食品、碳酸饮料等不健康食品。用药需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胃肠道刺激小的药物,且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剂量标准,避免自行用药。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等,使用抑酸剂等药物时要注意对其他药物代谢等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重生活方式的长期维持,如规律进食、适度运动等。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激素水平等对胃炎的可能影响,如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态变化可能影响胃炎的恢复,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因情绪波动过大影响胃肠道功能。
总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要彻底治愈需综合多方面因素,通过明确病因、改善生活方式、合理药物治疗以及关注特殊人群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系统的处理,才能最大程度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病情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