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方法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有肩关节外展支架固定(固定于适当外展等位置)和三角巾悬吊固定(悬吊使肘关节屈曲90°,稳定性相对差);手术治疗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钢板螺钉固定用于移位明显骨折,锚钉固定用于撕脱性骨折,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保守治疗的固定方式
1.肩关节外展支架固定
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可采用肩关节外展支架固定。外展支架能将肩关节固定在适当的外展位置,一般外展角度约30°-40°,前屈15°-30°,这样的位置有利于骨折断端的稳定,减少骨折移位的风险。其原理是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限制肩关节的不必要活动,为骨折愈合创造稳定的环境。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外展角度可能会根据个体情况略有调整,例如儿童骨骼可塑性强,可能外展角度相对较小,但总体原则是保证骨折端稳定。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骨折愈合,在固定期间要密切监测血糖,确保在稳定的血糖水平下促进骨折愈合。
2.三角巾悬吊固定
轻度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也可采用三角巾悬吊固定。将患肢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使肘关节屈曲90°,这样可以利用三角巾的悬吊作用,减轻上肢重量对骨折端的牵拉,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但这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性相对较差,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情况。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需要避免上肢的过度活动,如避免提重物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骨质相对疏松,骨折愈合能力较弱,在三角巾悬吊固定期间需要更加注意防止骨折端再次移位,建议定期进行X线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二、手术治疗的固定方式
1.切开复位内固定
钢板螺钉固定:对于移位明显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多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断端复位后,用钢板和螺钉进行固定。钢板通常根据肱骨的解剖形态进行选择,螺钉则提供稳定的固定力。这种固定方式能够提供较强的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和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骨骼的特殊性,会选择更适合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的固定材料和方式,尽量减少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吸烟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不利于骨折愈合,在手术前后都需要劝导患者戒烟,以促进骨折的良好愈合。
锚钉固定:对于撕脱性的肱骨大结节骨折,锚钉固定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锚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够将撕脱的骨折块牢固地固定在肱骨大结节的原位置。手术中将锚钉植入肱骨大结节骨质内,然后通过缝线将骨折块与锚钉连接固定。在老年患者中,由于骨质疏松的影响,锚钉固定需要确保锚钉的牢固植入,可能需要选择更粗的锚钉或增加锚钉的数量来保证固定的稳定性。同时,老年患者术后康复需要更加谨慎,避免过早的剧烈活动,防止骨折块再次移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