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肌腱和腱鞘相关问题有多种处理方式,包括休息与制动让患病部位充分休息、冰敷减轻炎症疼痛、加压包扎减少肿胀、抬高患肢促进回流、药物辅助抗炎止痛(需注意不同人群用药禁忌)、炎症消退后进行康复锻炼恢复功能,症状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改善时需就医评估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不同年龄等人群在各处理方式上有不同要求。
实施方法:尽量减少患病部位的活动,如腱鞘炎患者应避免频繁屈伸手指等动作。对于手部肌腱炎或腱鞘炎患者,可使用夹板等固定装置将患病部位固定,保持在休息的位置。
冰敷
原理:通过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冰敷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和肿胀。
实施方法: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可使用毛巾等将冰袋与皮肤隔开。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谨慎控制冰敷时间和温度,防止造成皮肤损伤。
加压包扎
原理:通过外部压力减少局部肿胀。加压包扎可以帮助限制组织液的渗出,减轻肿胀程度。
实施方法:使用弹性绷带等对患病部位进行适当加压包扎,但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包扎的松紧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包扎时更要轻柔且注意压力适中。
抬高患肢
原理: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抬高患肢可以使患病部位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从而减轻局部的肿胀和疼痛。
实施方法:将患病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位置。例如手部患病时,可使用枕头等将手部垫高。对于卧床的患者,要确保抬高的姿势舒适且稳定。
药物辅助
原理:非甾体抗炎药等可以减轻炎症和疼痛。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有抗炎、止痛的作用,但要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禁忌,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此类药物进行止痛,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
注意事项:使用药物需遵循科学原则,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等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要谨慎评估风险,可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康复锻炼
原理:在炎症消退后,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可以恢复肌腱和腱鞘的功能,防止粘连。康复锻炼要根据病情的恢复阶段逐步进行。
实施方法:在疼痛缓解后,可进行一些轻柔的屈伸等活动,但要避免过度用力。例如手部腱鞘炎患者在恢复期可进行缓慢的手指屈伸练习,儿童患者的康复锻炼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锻炼的安全性和正确性。
就医评估
原理:对于症状严重或经过一段时间保守治疗无改善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如局部封闭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就医的时机和评估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一旦症状持续不缓解就应及时就医。
评估内容: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病史询问等了解病情,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还会进行影像学检查等,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