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评估包括临床表现(腕部疼痛、肿胀、畸形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和影像学检查(X线首选,CT及三维重建可详查);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手法复位外固定及康复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和手术治疗(适用于特定严重骨折,有风险);康复预后方面,康复进程一般2-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活动,完全恢复需更长时间,预后受骨折类型、治疗方法、康复锻炼依从性等影响,解剖复位好、锻炼规范者预后好,否则易有后遗症。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通常有腕部疼痛、肿胀、畸形,可出现“银叉畸形”(侧面看)和“枪刺样畸形”(正面看),腕关节活动受限。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骨折可能畸形表现相对不典型,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骨折后肿胀等表现可能相对隐匿。生活方式方面,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爱好者更易因外力导致骨折。有既往腕部疾病史的患者骨折后症状可能更复杂。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首选,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伸直型、屈曲型、关节内型等)。对于复杂骨折或需评估关节面情况时,CT及三维重建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准确判断骨折移位程度等情况。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适用于大部分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通过手法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然后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3-6周,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肿胀情况。儿童骨折在手法复位外固定时需更加轻柔,因为儿童骨骼可塑性强,但也需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老年人骨质疏松者固定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牵引导致骨折端分离。
康复治疗:在固定期间就开始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邻近关节的功能锻炼,固定解除后逐步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功能锻炼。康复锻炼需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锻炼强度和方式,以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对于累及关节面的严重移位骨折、手法复位失败的骨折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钢板、克氏针等。手术能更好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骨折的解剖复位,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
三、康复预后
1.康复进程:一般骨折后2-3个月可基本恢复正常活动,但完全恢复腕关节的力量和灵活性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有的患者可能需要3-6个月甚至更久。儿童康复能力相对较强,恢复可能较快;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康复时间可能延长,且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
2.预后影响因素:骨折的类型、治疗方法的选择、康复锻炼的依从性等都会影响预后。解剖复位良好、康复锻炼及时规范的患者预后通常较好;而骨折粉碎严重、治疗不及时或康复锻炼不充分的患者可能出现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