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鼻症是因鼻腔组织过度切除等致的医源性并发症,有鼻腔干燥、鼻塞等症状,发病与手术(常见鼻甲切除手术)、少数放疗等有关,通过病史采集、鼻腔检查等诊断,治疗分保守(缓解症状)和手术(保守无效时,效果个体异、风险需评估),医生需重视避免过度手术,对患者个体化综合治疗。
空鼻症的主要症状表现
鼻腔干燥:患者会自觉鼻腔异常干燥,这是因为鼻腔正常的黏膜功能受损,无法有效维持鼻腔内的湿度环境。例如,正常鼻腔黏膜可分泌黏液来保持湿润,而空鼻症患者黏膜功能障碍,导致鼻腔水分流失过快。
鼻塞:尽管患者的鼻腔看起来宽敞,但仍会有鼻塞的感觉,这是由于鼻腔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导致的异常感觉。
呼吸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不畅的情况,感觉空气进出受阻,影响正常的气体交换。
鼻腔及鼻咽部疼痛:患者可能会感到鼻腔内以及鼻咽部有疼痛感,这种疼痛可能是持续的或间歇性的。
嗅觉减退或丧失:因为鼻腔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影响了嗅觉感受器对气味的感知,导致嗅觉出现异常,严重者可能完全丧失嗅觉。
空鼻症的发病原因
手术因素:最常见的是鼻甲切除手术,如过度的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等。如果手术中切除鼻甲组织过多,就会破坏鼻腔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在一些鼻部疾病的治疗中,不恰当的手术操作导致鼻甲组织被过度切除,从而引发空鼻症。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为这类手术而发病,对于有鼻部疾病需要手术的患者,医生在手术时需要严格把握切除范围,避免过度切除。有鼻部手术病史的人群是空鼻症的高危人群。
其他因素: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与鼻腔放疗等因素有关,但相对手术因素来说较为少见。
空鼻症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鼻部手术史、放疗史等相关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和发展过程。
鼻腔检查:通过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鼻腔情况,可见鼻腔宽敞,鼻甲组织明显缺失或萎缩等表现。
症状评估:根据患者所表现出的鼻腔干燥、鼻塞、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进行综合评估。
空鼻症的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如使用鼻腔保湿剂来减轻鼻腔干燥症状;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减轻鼻腔炎症反应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其安全性,例如儿童患者在选择鼻腔用药时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修复,但手术修复的效果存在个体差异,且手术风险需要充分评估。手术修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手术风险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更多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空鼻症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医源性并发症,需要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高度重视,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手术操作,以减少空鼻症的发生。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空鼻症的患者,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