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是发生在转子下、股骨髁上骨干的骨折,由强大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有局部和全身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牵引复位、石膏固定等)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依情况选内固定方式,考虑患者因素)治疗。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股骨干骨折多因承受暴力相对较小但骨骼柔韧性较好,骨折多为青枝骨折或不全骨折;而成年人股骨干骨折往往是由于强大暴力所致,骨折多为粉碎性或横断性等。老年人股骨干骨折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轻微外力就可能引发骨折,且愈合相对较慢。
生活方式因素: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因工作中易接触到较大外力,股骨干骨折发生风险较高;长期吸烟的人,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可能会影响骨折的愈合。
病史因素:有骨骼疾病(如骨肿瘤、骨结核等)的患者,本身骨骼强度和稳定性较差,发生股骨干骨折的几率增加,而且这类患者的骨折治疗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原发病的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受伤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皮肤可能有瘀斑,肢体短缩、畸形,受伤肢体活动受限,不能正常站立和行走。
全身表现:如果骨折端出血较多,可能会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对于儿童股骨干骨折,由于儿童自身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失血较多时更易出现休克表现;老年人股骨干骨折,因机体功能相对衰退,对失血等情况的耐受能力较差,休克风险相对更高。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受伤肢体的外观,触摸有无骨擦感、异常活动等,初步判断骨折情况。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股骨干骨折的基本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端的细节,尤其是三维CT重建,可以更直观地看到骨折块的三维结构,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磁共振成像(MRI)一般在怀疑合并有周围软组织损伤、神经血管损伤时进行检查,能更全面地评估损伤情况。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骨折,如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可以采用牵引复位、石膏固定等方法进行治疗。牵引包括皮肤牵引和骨牵引等,通过牵引力量使骨折端逐渐复位,然后用石膏等固定装置维持骨折的复位位置。
手术治疗:对于不稳定骨折、骨折移位明显等情况,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钢板、髓内钉等。髓内钉固定具有对骨折端血运破坏小、固定稳定等优点,在股骨干骨折治疗中应用较广泛。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例如,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时要更加谨慎,选择对骨骼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方式;老年人手术治疗后要注意预防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