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孔是鼓膜因各种原因完整性破坏致中耳与外耳道相通,病因含外伤性外力等及感染性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类为外伤性和病理性,症状有外伤性耳痛等和病理性耳流脓等,检查靠耳内镜,危害有听力影响和感染风险增加,治疗原则为外伤性小穿孔可自愈需清洁干燥大穿孔手术,病理性积极治原发病后考虑手术,不同人群如儿童需密切观察,特殊职业人群要避免相关职业,有基础病史者要控基础病。
一、定义
鼓膜穿孔是指鼓膜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完整性破坏,出现穿孔缺口,使得中耳与外耳道相通。
二、病因
(一)外伤性因素
多因耳部受到外力作用引起,例如耳部被钝器打击、掌击耳部、气压伤(如潜水、爆炸等导致气压急剧变化),可致使鼓膜破裂穿孔。
(二)感染性因素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细菌感染引发中耳炎症,炎症加重时可导致鼓膜穿孔,多表现为剧烈耳痛后穿孔,伴耳道流脓等。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长期的中耳炎症刺激,可反复破坏鼓膜,造成穿孔。
三、分类
(一)外伤性鼓膜穿孔
由外力等非感染因素导致,穿孔形态多样,多呈不规则形等。
(二)病理性鼓膜穿孔
因感染性疾病等病理性因素引发,如化脓性中耳炎相关的穿孔。
四、症状表现
(一)外伤性鼓膜穿孔
受伤当时多有耳痛,可伴耳鸣、听力下降,部分患者耳道可有少量出血,穿孔较小者症状可能相对较轻。
(二)病理性鼓膜穿孔
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导致的穿孔,常有耳流脓、听力逐渐下降等表现,流脓可为黏液性、脓性等,且可反复出现。
五、检查方法
通过耳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鼓膜穿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六、危害
(一)听力影响
鼓膜是声音传导的重要结构,穿孔后会影响声音的传导,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影响患者的交流等。
(二)感染风险增加
鼓膜穿孔后,外耳道与中耳相通,外界细菌等更易侵入中耳,增加中耳感染复发或加重的风险。
七、治疗原则
(一)外伤性鼓膜穿孔
较小的穿孔有自愈可能,需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避免进水、禁止擤鼻等,防止感染,一般观察1-3个月,多数可自行愈合;较大的穿孔或长期不愈合者可能需手术修复。
(二)病理性鼓膜穿孔
积极治疗原发的中耳感染性疾病,如控制化脓性中耳炎的感染,待炎症控制后,根据穿孔情况考虑是否行鼓膜修补术等手术治疗。
八、不同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一)儿童
儿童发生鼓膜穿孔时,需更密切观察,因为儿童耳部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等情况可能进展较快,要注意避免耳部进水,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规范处理,防止影响听力发育等。
(二)特殊职业人群
如潜水员等,若发生鼓膜穿孔,需避免继续从事相关可能加重耳部损伤的职业,及时治疗并评估耳部情况是否还能适应原有工作。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如有慢性中耳炎病史者出现鼓膜穿孔,要遵循原发病的治疗原则,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防止鼓膜穿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