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炎与腱鞘炎在解剖位置及病理本质、临床表现、好发部位、诊断、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特殊职业频繁使用特定肌腱腱鞘人群患病风险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患病风险有差异,治疗需考虑人群特点。
腱鞘炎:腱鞘是套在肌腱外面的双层套管样密闭的滑膜管,腱鞘炎是腱鞘发生的炎症,多是腱鞘因机械性摩擦等原因出现水肿、增生等炎性改变,病变部位主要在腱鞘。像手指频繁屈伸活动的人群,屈指肌腱鞘易患腱鞘炎,即弹响指。
临床表现区别
肌腱炎:局部多表现为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有的可触及肌腱部位的肿胀、硬结,但一般肿胀相对局限于肌腱区域。以跟腱炎为例,患者跟腱部位疼痛,行走、跑步等活动时跟腱受力处疼痛明显。
腱鞘炎:局部除了疼痛外,常可出现明显的肿胀,且因腱鞘的病变可能导致肌腱通过腱鞘时受限,出现弹响或卡顿现象。如屈指肌腱腱鞘炎,患指屈伸时可感觉到弹响,严重时患指可能交锁在屈曲或伸直位。
好发部位区别
肌腱炎:常见好发部位有肩部(如冈上肌肌腱炎)、肘部(如肱骨外上髁肌腱炎即网球肘、肱骨内上髁肌腱炎即高尔夫球肘)、跟部(跟腱炎)等,多与相应部位肌腱的过度使用或受力有关。
腱鞘炎:好发于手部(如屈指肌腱鞘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足部(如踇长屈肌腱鞘炎等),手部腱鞘炎与手部频繁的屈伸活动等机械性刺激相关;足部腱鞘炎则与足部的过度负重、不合适的鞋子等因素有关。
诊断区别
肌腱炎: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有时可结合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时可发现肌腱部位的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肌腱组织的水肿等炎性改变,但一般腱鞘结构无明显异常。
腱鞘炎:病史方面多有局部频繁活动的情况,体格检查可触及腱鞘部位的增厚、压痛,有时能感觉到弹响,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可显示腱鞘的增厚、滑膜增生等改变,肌腱本身可能无明显的炎性改变或改变相对较轻。
治疗原则区别
肌腱炎:首先是休息,减少引起肌腱炎的相关活动,可采用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等促进炎症消退,也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辅助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要考虑局部封闭治疗或手术治疗。
腱鞘炎:同样需要休息制动,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等,也可进行局部的推拿按摩等,对于有弹响或交锁症状的腱鞘炎,有时可先尝试局部封闭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则可能需手术切开腱鞘解除卡压。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患病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特殊职业需要频繁使用特定肌腱腱鞘的人群患病风险高。例如男性从事建筑等行业,手部肌腱腱鞘易受累;女性若长时间从事手工精细活动,如编织等,手部腱鞘炎相对常见。对于儿童,若有过度的手部活动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腱鞘炎,但相对较少见,而肌腱炎在儿童中多因外伤等原因导致。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儿童应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老年人则要考虑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