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前庭囊肿是发生在鼻前庭底部皮肤下等部位的囊肿,病因有潴留囊肿(与鼻腔局部慢性炎症刺激致腺管阻塞有关,各年龄段可发)和面裂囊肿(胚胎发育异常致,多见于青少年),临床表现为小囊肿无症状,较大囊肿有鼻前庭等肿胀、鼻塞、鼻唇部胀痛等,诊断靠X线、CT、MRI检查及穿刺抽吸,治疗以手术为主,有唇龈沟进路和鼻前庭进路手术。
病因
潴留囊肿:多认为是由于鼻腔底黏膜黏液腺腺管阻塞,腺体分泌物潴留逐渐形成囊肿。这种情况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一般与鼻腔局部的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炎症可能导致腺管堵塞。
面裂囊肿: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面突融合处的上皮残余发展而来。不同面突融合部位形成的囊肿位置等有所差异,在鼻前庭区域形成的囊肿就属于面裂囊肿的一种类型,多见于青少年等人群,与胚胎发育异常相关。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小囊肿: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
较大囊肿:可出现鼻前庭部、上唇底部肿胀,一侧鼻翼附着处、鼻前庭内侧壁隆起。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引起鼻塞,患者可感觉鼻通气不畅;还可能导致同侧鼻唇部胀痛、咀嚼时不适等,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可能会影响面部的正常发育外观等,成人则可能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呼吸等功能。
体征检查:触诊时囊肿柔软,有弹性或波动感。通过鼻内镜检查可以看到鼻前庭内侧壁隆起等表现。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显示梨状孔底部外侧有圆形或椭圆形阴影,有助于初步判断囊肿位置等情况,但对于微小病变等显示可能不够清晰,儿童进行X线检查需注意辐射防护。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能较好地呈现出囊肿在鼻腔周围骨质等结构中的具体情况,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CT检查,不过儿童要合理控制辐射剂量。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判断囊肿内容物性质等有一定帮助,在一些复杂病例诊断中可能会用到,儿童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穿刺抽吸:可以抽出囊液,通过对囊液的性状等观察有助于辅助诊断,比如囊液多为透明或淡黄色液体等表现,能为诊断提供依据,但操作时要注意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
唇龈沟进路手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经口腔前庭唇龈沟处做切口,进入囊肿所在部位,将囊肿完整摘除。这种手术入路面部无瘢痕,对于成人和儿童患者均可采用,但儿童手术时要注意操作精细,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鼻前庭进路手术:从鼻前庭内侧壁做切口,摘除囊肿。适用于囊肿较小等情况,不过相对唇龈沟进路手术,对于较大囊肿等处理可能有一定局限性,同样要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总之,鼻前庭囊肿是一种需要通过多种检查明确诊断,并主要通过手术治疗的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制定合适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