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源性鼻窦炎需先明确病因诊断,通过口腔及鼻窦影像学检查确定患牙与鼻窦病变关联,然后对患牙进行根管治疗或拔除,同时进行鼻腔局部治疗(如生理盐水冲洗、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和全身药物治疗(有细菌感染迹象时谨慎用抗生素),治疗后定期随访评估恢复情况并调整方案。
一、明确病因诊断
慢性牙源性鼻窦炎通常与牙齿感染等相关,首先需通过详细的口腔检查、鼻窦影像学检查(如鼻窦CT等)来明确患牙与鼻窦病变的关联,确定是哪颗牙齿的问题导致了鼻窦的慢性炎症。例如,通过鼻窦CT可以清晰看到鼻窦内是否有炎症改变以及与牙齿的位置关系等。
二、患牙的处理
1.患牙的根管治疗
对于由牙齿感染引起鼻窦问题的患牙,首要的是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牙齿内部的感染灶通过根管治疗清理感染物质、消毒并填充根管等步骤,消除牙齿内部的感染源。这是因为牙齿内部的细菌等感染物质可能通过根尖周组织等途径累及鼻窦,导致慢性炎症。例如,有研究表明,对存在根尖周病变且与鼻窦相通的患牙进行根管治疗后,鼻窦炎症有明显改善的情况。
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儿童牙齿解剖结构相对特殊,根管治疗时更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损伤恒牙胚等重要结构,同时要与患儿及家长充分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
2.患牙的拔除
如果患牙病变严重,无法通过根管治疗保留,如严重的根尖周病变且牙齿松动明显等情况,则需要拔除患牙。拔除患牙后,鼻窦的炎症也可能逐渐消退。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要谨慎评估牙齿拔除后的影响,如对咀嚼功能、恒牙萌出等的影响,必要时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间隙保持等措施。
三、鼻窦的辅助治疗
1.鼻腔局部治疗
可以使用鼻腔生理盐水冲洗,通过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能够清除鼻腔内的炎性分泌物、细菌等,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改善鼻窦的通气引流。对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都适用,儿童患者可以在家长协助下进行鼻腔冲洗,要注意冲洗的压力和方法,避免引起不适。
局部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如糠酸莫米松鼻喷剂等,能够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水肿,缩小鼻甲,改善鼻窦的通气。但儿童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遵循医生的建议。
2.全身药物治疗
一般情况下,如果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迹象,可考虑使用抗生素,但需谨慎选择。例如,对于成人患者,如果考虑有细菌感染,可根据情况选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但要注意患者的过敏史等情况。而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更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可根据病情选用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四、定期随访
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通过鼻窦影像学检查等评估鼻窦炎症的恢复情况以及患牙周围组织的情况。一般建议在治疗后的1-3个月进行首次随访,之后根据恢复情况适当延长随访间隔。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如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是否缓解,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如果鼻窦炎症仍未完全消退,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有其他潜在的病因或需要调整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