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桡骨骨折是前臂常见骨折,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有局部和全身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护理分早期和后期,预后因情况而异,多数可获较好预后,否则可能有并发症,老年人预后相对差。
解剖结构基础
尺骨位于前臂内侧,桡骨位于前臂外侧,两者通过骨间膜相连,共同构成前臂的骨骼支架,参与肘关节和腕关节的构成,对前臂的旋转活动和屈伸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年龄人群解剖结构特点略有不同,儿童的尺桡骨骨质相对柔软,骨折后可能出现青枝骨折等特殊类型;老年人骨质疏松,尺桡骨骨折后愈合相对缓慢。
常见病因
直接暴力:如机器绞伤、重物打击等,可导致尺桡骨同一平面的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
间接暴力:较为常见,如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通过腕关节向上传导,由于桡骨负重多于尺骨,暴力首先作用于桡骨,当暴力较大时,可同时引起尺骨骨折,骨折线多为斜形。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受伤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前臂活动受限,可触及骨擦感或听到骨擦音。儿童尺桡骨骨折时,因儿童的痛觉相对不敏感,表现可能相对隐匿,但肿胀和活动受限仍较明显。
全身症状: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骨折严重、出血较多时,可能出现休克前期表现,如烦躁、口渴等,但这种情况较少见。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了解骨折部位的压痛、畸形等情况,初步判断骨折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尺桡骨骨折的主要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对于一些复杂骨折或不典型骨折,CT检查可进一步清晰显示骨折细节。
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或经过手法复位后位置良好的患者。通过手法复位,使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前臂,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儿童尺桡骨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因为儿童的骨骼具有较强的塑形能力,部分轻度移位的骨折通过保守治疗可自行矫正。
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或开放性骨折等情况,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采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端,以恢复前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
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儿童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帮助其进行适当的康复活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
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前臂的旋转活动和腕关节的屈伸活动等功能锻炼,可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恢复前臂的功能。康复锻炼需要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锻炼强度。
预后情况
一般来说,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大多数尺桡骨骨折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恢复前臂的正常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前臂旋转功能受限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老年人由于本身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尺桡骨骨折后预后相对较差,骨折愈合时间可能更长,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