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疣由HPV感染引起,受压时可痛,病理见空泡化细胞,治疗可用冷冻、激光等;鸡眼因长期受压摩擦致角质增生,行走受压痛,病理是角质层过度增生等,治疗有外用药物、手术等,二者在病因、临床表现、病理、治疗上均有不同。
一、病因方面
趾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HPV可通过皮肤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从而引起皮肤良性赘生物。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比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受影响,感染HPV后发生趾疣的风险增加;生活中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等个人物品,也可能间接接触到HPV而被感染。
鸡眼:主要是由于长期受压和摩擦引起的角质层过度增生。例如,长时间穿不合脚、过紧的鞋子,会使足部皮肤持续受到挤压和摩擦,尤其是足趾部位,为了适应这种不正常的力学环境,局部角质层就会增厚形成鸡眼;长时间行走或剧烈运动,也会增加足部局部的摩擦,促使鸡眼的形成。
二、临床表现方面
趾疣:
外观:多为黄豆大小的角质性丘疹,表面粗糙,界限清楚,周围绕以稍高的角质环,去除角质层后,其下方有疏松的角质软芯,可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的小黑点。
生长部位:好发于足跖前部、足跟及趾间受压处。
症状: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但若受压时可产生疼痛。儿童患者由于足部骨骼、肌肉等发育尚不完善,行走、站立等活动时足部受力情况与成人不同,若存在HPV感染,更容易发生趾疣且可能因活动多而出现疼痛影响行走。
鸡眼:
外观:通常为边界清楚的淡黄色或深黄色圆锥形角质栓,表面光滑与皮面平或稍隆起,像鸡的眼睛。
生长部位:多见于足掌前中部、小趾外侧或拇趾内侧缘,也可见于足跟。
症状:行走或站立时,鸡眼受到压迫会引起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尤其是儿童处于活泼好动阶段,若足部有鸡眼,疼痛会对其行走、奔跑等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可能导致步态异常等情况。
三、病理特点方面
趾疣:显微镜下可见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在棘层上部和颗粒层可见空泡化细胞,这些空泡化细胞是HPV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鸡眼:主要表现为角质层过度增生,颗粒层和棘层增厚,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受压迫而弯曲。
四、治疗方面
趾疣:
物理治疗:如冷冻治疗,利用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娇嫩,冷冻治疗时要注意控制冷冻的深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冷冻损伤周围正常组织;激光治疗也是常用方法,通过激光的能量破坏疣体组织。
药物治疗:可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等,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药物吸收和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
鸡眼:
外用药物:可使用鸡眼膏等,通过腐蚀作用使鸡眼脱落,但使用时要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皮肤,儿童使用时更要小心操作,避免药膏接触到健康皮肤引起刺激。
物理治疗:如手术切除,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鸡眼可考虑手术,但儿童手术需要在麻醉等多方面谨慎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