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X线早期可能漏诊,CT可清晰显示复杂部位骨折,MRI早期能发现骨髓和软组织水肿;骨扫描通过放射性核素摄取差异诊断,早期可检测但特异性低;体格检查包括局部体征和功能检查,检查骨折部位体征及关节活动度等功能情况,不同人群检查有相应注意事项。
早期应力性骨折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2周,骨折处可能出现骨痂反应。对于一些典型的应力性骨折,数周后X线可显示骨折线、骨膜反应等。例如,跖骨应力性骨折,早期X线可能仅见软组织肿胀,数周后可见骨折线及周围骨痂形成。其意义在于可初步筛查骨折情况,但对于早期或一些隐匿性骨折可能漏诊。
不同年龄人群X线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骨骼处于发育阶段,骨痂形成可能相对更快,X线显示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X线不易发现的骨折,尤其是一些复杂部位的应力性骨折,如跟骨、跗骨等部位的应力性骨折。它可以发现细微的骨折线、骨折碎片等。例如,对于跟骨应力性骨折,CT能精准显示骨折的位置、范围等。
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的运动员,CT能更准确地诊断应力性骨折。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在应力性骨折早期(发病后1-2天)就能发现异常。MRI可显示骨髓水肿、软组织水肿等早期改变,这是因为应力性骨折早期骨组织还未出现明显的骨痂等X线可观察到的改变,但骨髓和软组织已经有水肿等病理变化。例如,在跖骨应力性骨折早期,MRI可发现相应部位的骨髓水肿。
不同性别在应力性骨折时,MRI表现差异不大,但对于女性特殊的生理周期等情况,一般不影响MRI对骨折的诊断。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突然增加运动量)的人群,MRI能更早发现应力性骨折。
骨扫描检查
原理及表现:
骨扫描是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利用骨骼对放射性核素的摄取差异来诊断骨折。应力性骨折部位由于骨代谢活跃,会摄取较多的放射性核素,表现为局部放射性浓聚。一般在症状出现后24-48小时即可检测到异常,但特异性相对较低,需结合临床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对于儿童,骨扫描在诊断应力性骨折时也有一定价值,能早期发现隐匿的骨折。对于有慢性病史(如骨质疏松等)的人群,骨扫描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应力性骨折。
体格检查
局部体征检查:
检查骨折部位有无压痛、肿胀、畸形等。例如,检查胫骨应力性骨折时,按压胫骨相应部位会有明显压痛。不同年龄人群的体格检查需注意力度等,儿童骨骼较软,检查时要轻柔。
对于有特定生活方式人群(如运动员训练强度突然增加),要重点检查易发生应力性骨折的部位,如足部、胫骨等部位。
功能检查:
检查骨折部位的关节活动度等功能情况。比如,跟骨应力性骨折患者可能出现踝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不同性别在功能检查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若有特殊的足部结构等情况可能影响功能检查结果判断。对于有长期不良姿势等生活方式的人群,功能检查有助于发现应力性骨折对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