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先天性耳聋需从病史和家族史询问开始,了解孕期及家族相关情况;进行耳部检查,观察外耳和中耳形态;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纯音听阈测定、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等听力学检查评估听力;利用颞骨CT和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观察颞骨结构和内耳神经情况,不同年龄段检查有侧重,特殊人群需细致全面检查来准确诊断先天性耳聋。
一、病史和家族史询问
1.病史方面:要了解患儿母亲孕期是否有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是否接触过耳毒性药物、是否有早产、低体重等情况。例如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增加胎儿患先天性耳聋的风险,早产低体重儿耳部发育可能不完善从而导致耳聋。
2.家族史方面:询问家族中是否有先天性耳聋患者,因为先天性耳聋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需高度警惕患儿患先天性耳聋的可能。
二、耳部检查
1.外耳检查:观察外耳道是否有畸形、狭窄、闭锁等情况,同时查看耳廓的形态、大小是否正常,有无畸形,比如先天性小耳畸形常合并耳聋。
2.中耳检查:通过耳镜检查鼓膜的形态、色泽等,正常鼓膜呈灰白色、半透明,若鼓膜有浑浊、内陷、穿孔等情况可能提示中耳有病变,进而影响听力。
三、听力学检查
1.新生儿听力筛查: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3-5天会进行初筛,未通过者在42天左右进行复筛,6个月内确诊是否为永久性听力损失。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先天性耳聋的重要手段,利用耳声发射等技术,耳声发射反映了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若耳声发射未通过,提示可能存在耳蜗性病变。
2.纯音听阈测定:适用于年龄较大、能够配合的儿童及成人。通过让受检者听到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纯音,确定其听阈。例如,若在某一频率下听阈明显高于正常范围,提示该频率听力受损。
3.听觉诱发电位检查
听性脑干反应(ABR):是利用声刺激诱发潜伏期在10毫秒以内的脑干电反应,能客观评估听觉系统从耳蜗到脑干听神经通路的功能。可以检测出极轻度的听力损失,对于不能配合行为测听的婴幼儿是常用的检查方法。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能提供不同频率的听阈估计,尤其适用于小儿听力的评估,它基于耳蜗内毛细胞对不同频率声音的稳态反应,通过检测脑电波中与声音刺激相关的稳态成分来判断听力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1.颞骨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颞骨的结构,包括外耳道、中耳腔、内耳骨迷路等的形态。例如,能发现内耳畸形,如Mondini畸形(耳蜗发育不全,蜗轴未发育或发育不全,耳蜗呈囊状)、前庭导水管扩大等,这些结构异常往往与先天性耳聋相关。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内耳软组织结构的显示优于CT,可用于观察内耳的神经结构,如听神经的形态、走行等。比如,听神经发育不良或缺失会导致先天性耳聋。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检查方式有所侧重,新生儿主要依靠听力筛查和简单的耳部及影像学初步检查,儿童和成人除了上述检查外,还可进行更详细的听力学及影像学评估。对于有特殊病史或家族史的人群,检查时需更加细致全面,以便准确诊断先天性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