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好发于中年女性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与自身免疫有关,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触发发病。早期可无症状或有乏力、瘙痒,进展期有黄疸、肝脾大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有生化指标异常及自身抗体阳性,影像学可辅助诊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主要对症支持及延缓进展,要根据特殊人群调整方案。
一、定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累及肝内小胆管,好发于中年女性。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机体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内小胆管,导致胆管炎症、破坏,进而引起胆汁淤积,长期胆汁淤积会逐渐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在某些环境因素(如感染等)触发下易发病。
三、临床表现
1.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有乏力、瘙痒等表现,瘙痒可在夜间加重,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
2.进展期: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还可能出现肝脏肿大,后期可出现脾大、腹水等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同时可能伴有脂肪泻(因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消化吸收)、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夜盲等,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吸收,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等)等。
四、实验室检查
1.生化指标
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显著升高,这是因为胆管破坏导致胆汁淤积,使这些酶释放入血增加。
血清胆红素升高,早期可能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随着病情进展总胆红素也升高。
免疫球蛋白M(IgM)明显升高,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2.自身抗体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MA)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标志性抗体,尤其是AMA-M2亚型阳性率高,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五、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进展期可见肝脏实质回声增粗、不均匀,门静脉内径增宽,脾大等肝硬化表现。
2.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情况,有助于发现胆管的狭窄、扩张等病变,辅助诊断。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AMA及相关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当中年女性出现不明原因的ALP、GGT升高,IgM升高,AMA阳性,且排除其他胆汁淤积性疾病后可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鉴别诊断:需与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疾病鉴别。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有胆道梗阻等原发病因;药物性肝损伤有明确的用药史,停药后病情可能改善;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体谱不同等可助鉴别。
七、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及延缓疾病进展。对于瘙痒症状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缓解;针对脂肪泻等可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等;出现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时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治疗腹水、防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同时,需要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调整治疗方案,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耐受性差,需更谨慎选择药物;女性患者在考虑药物治疗时要关注药物对月经等可能的影响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等,需要在多学科评估下权衡治疗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