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与多种因素相关的慢性胃肠道综合征,常见类型有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前者有上腹部不适等表现,后者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表现,诊断需依症状并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精神心理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但易反复发作,部分患者会受影响。
一、定义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慢性、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综合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调节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二、常见类型及表现
1.功能性消化不良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中青年。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
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症状可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部分患者症状与进食有关,如进食后上腹痛加重等。
2.肠易激综合征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青年,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
性别因素: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2。
表现: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腹痛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排便或排气后缓解;腹泻型患者多在晨起或餐后出现腹泻,粪便多为稀糊状;便秘型患者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三、诊断要点
1.症状表现:依据患者的典型症状,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上腹部不适等症状,肠易激综合征的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2.排除器质性疾病:需通过胃镜、结肠镜、腹部超声等检查排除胃肠道的器质性病变,如消化性溃疡、肿瘤、炎症性肠病等。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患者生活方式调整重点不同,如儿童应保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时间,避免过度进食零食等;老年人要注意避免劳累,适当进行舒缓的运动。
性别因素:一般无特殊性别相关调整,但女性在生理期可能需要更注意腹部保暖等。
精神心理因素:关注患者精神状态,帮助患者减轻压力、焦虑等情绪,可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如对于精神压力大的患者,可建议其进行冥想等放松活动。
饮食调整:
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咖啡、浓茶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避免食用乳制品、豆类、高纤维食物等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
2.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相应药物,如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但需注意儿童慎用);肠易激综合征伴有腹痛的患者可使用解痉药(如匹维溴铵等),伴有腹泻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等,但儿童需谨慎使用),伴有便秘的患者可使用泻药(如聚乙二醇等)。
3.精神心理治疗:对于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可给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五、预后
功能性胃肠病一般预后良好,但容易反复发作,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缓解或控制,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寿命,但部分患者可能因症状反复发作而影响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