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常见先天性外耳疾病,有分支且管道内有特殊结构,分无症状和感染期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非感染期注意清洁,感染期先控感染再手术,手术彻底切除预后好,不彻底易复发,儿童相关情况需特殊关注。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是由于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一、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所致的遗迹性瘘管,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1.瘘管的结构
多数瘘管有分支,可深入耳廓软骨内,甚至可达外耳道后壁。
瘘管的管道内覆盖有复层鳞状上皮,含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
2.临床表现
无症状期:很多患者在一生中可能都没有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被发现耳前有一小孔。
感染期
局部表现:当瘘管感染时,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压痛,可触及硬结,随后瘘管周围皮肤可出现脓肿,脓肿破溃后会流出脓性分泌物。感染容易反复发作,每次感染都会使局部炎症加重,形成瘢痕组织。
全身表现:严重感染时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尤其是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对于新生儿及婴幼儿,耳前瘘管感染时需特别关注,因为他们的机体反应与成人不同,可能感染进展更快,要密切观察局部情况及全身表现,及时处理。
3.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以发现耳前皮肤的小孔,挤压小孔周围皮肤时,可能会有少量白色黏稠分泌物或豆腐渣样物排出,这是诊断先天性耳前瘘管的重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对于怀疑瘘管分支复杂或需要了解瘘管与周围组织关系时,可采用超声检查或CT检查。超声检查可以较好地显示瘘管的走行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T检查则能更清晰地呈现瘘管的三维结构,有助于手术前制定精确的手术方案。
4.治疗
非感染期:如果先天性耳前瘘管没有发生感染,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要注意保持耳前局部清洁,避免挤压瘘管,防止感染发生。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特别注意看护,防止孩子无意识地搔抓或挤压耳前小孔。
感染期
控制感染:当瘘管发生感染时,首先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可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对于脓肿形成的情况,需要进行切开引流,将脓液排出,待感染控制后再考虑手术切除瘘管。儿童在抗感染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根治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唯一方法。手术一般选择在感染控制后3个月左右进行,这样可以减少手术时感染复发的风险。手术时需要将瘘管及其分支彻底切除,否则容易复发。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家长要在术前配合医生做好患儿的准备工作,包括禁食、禁水等,术后要注意患儿的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5.预后
先天性耳前瘘管经过手术彻底切除瘘管后,一般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但如果瘘管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感染。对于儿童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与手术操作、术后护理等多种因素有关,家长要密切关注患儿术后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