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髋部骨折,发生在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股骨转子间松质骨血运丰富,老年人因骨质疏松等易发病,年轻人多因高能量损伤,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畸形等,影像学可通过X线、CT检查,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疾病等,治疗有手术和保守,手术为主要手段,预后受治疗及康复等影响,需注意预防并发症并加强康复训练。
一、定义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发生在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常见的髋部骨折。
二、解剖基础相关影响
股骨转子间有松质骨,血运丰富,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易,但也正因血运丰富,骨折处出血可能较多,易导致局部肿胀明显等情况。老年人骨质疏松时,微小外力就可能引发骨折,比如日常行走滑倒等;而年轻人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因高能量损伤,像车祸、高处坠落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受伤部位疼痛明显,患者不能站立或行走。
肿胀:骨折部位常出现肿胀,由于局部出血及组织损伤,肿胀程度可因损伤严重程度而异。
畸形:可出现下肢短缩、外旋畸形,一般外旋角度较大,可达90度左右等。
2.体征:受伤部位压痛明显,髋关节活动受限。
四、影像学表现
通过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典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在X线片上可见骨折线通过股骨转子间区域,结合正侧位片能清晰判断骨折的移位情况等,必要时还可进行CT检查,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X线表现不典型的骨折,CT能更精准地显示骨折线走行、骨折块移位等细节情况,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五、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逐渐加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因为老年人骨密度降低,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更容易在轻微外力下发生骨折。
2.生活方式:长期酗酒、吸烟的人群,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风险增加,从而增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几率;缺乏运动的人,骨量丢失较快,也易引发骨折。
3.疾病因素:患有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自身骨代谢或关节等情况异常,使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风险升高。比如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的微观结构受损,骨脆性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病变可能影响肢体功能,导致活动时易发生意外损伤等。
六、治疗相关要点
一旦确诊股骨转子间骨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手术治疗(包括髓内钉内固定等手术方式)或保守治疗等,但手术治疗是目前大多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能更好地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治疗选择会有所不同,比如年轻患者一般倾向于选择能够更好维持股骨力学结构的手术方式,而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身体各脏器功能等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
七、预后情况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恢复一定的肢体功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影响预后。康复训练对于促进患者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康复训练的开始时间、训练强度等需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调整,以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患肢的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同时,对于老年患者,还需注重预防长期卧床相关的并发症,加强护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