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反流性胃炎的常见原因包括幽门结构改变(如胃大部切除术后幽门解剖结构和功能被破坏、胃肠吻合术操作不当影响防反流功能)、胃肠动力异常(如胃排空延迟、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强)以及胆汁、胰液等反流物的损伤(如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胰液反流激活胰酶消化胃黏膜)。
一、幽门结构改变
1.胃大部切除术后
胃大部切除手术破坏了正常的幽门解剖结构和功能。正常情况下,幽门起到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的作用。胃大部切除后,幽门被切除或旷置,失去了对十二指肠内容物向胃反流的有效阻挡机制。例如,在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胃部分切除后,将残留胃与空肠上段吻合,十二指肠残端闭合)中,食物从胃进入空肠的路径改变,使得十二指肠内容物更容易反流回胃腔。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这种幽门结构改变带来的反流风险可能更高。
2.胃肠吻合术相关
胃肠吻合术若操作不当,如吻合口的角度、位置等不合适,也会影响防止反流的功能。比如,吻合口过松或过紧都可能导致反流。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胃肠道神经病变可能会影响胃肠蠕动和幽门功能的正常发挥,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生风险。
二、胃肠动力异常
1.胃排空延迟
手术后,胃的运动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胃排空延迟。例如,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迷走神经对胃的运动调节功能受损,胃的收缩节律和强度改变,使得胃内食物不能及时排空,胃内压力增高,从而促进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不同年龄的患者胃动力恢复情况不同,老年患者胃动力恢复相对较慢,更容易出现胃排空延迟。对于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抑制胃肠蠕动,酒精也会损害胃黏膜并影响胃肠动力,进一步加重胃排空延迟,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几率。
2.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强
手术后,十二指肠的逆蠕动可能会增强。当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强时,十二指肠内的胆汁、胰液等消化液会更容易反流至胃内。一些患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其十二指肠内胆汁成分可能原本就处于异常状态,手术后这种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强的情况可能会更明显,从而更容易引发反流性胃炎。
三、胆汁、胰液等反流物的损伤
1.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反流至胃内后,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胆盐可以溶解胃黏膜的脂蛋白层,使胃黏膜的通透性增加,氢离子逆向弥散增加,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炎症。对于不同性别患者,在手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上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如果处于孕期或经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自身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胃肠功能,间接影响胆汁反流的情况。长期高油、高脂饮食的患者,本身胆汁分泌和代谢可能存在一定异常,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2.胰液反流
胰液反流至胃内时,胰酶在胃酸的作用下被激活,会对胃黏膜产生消化作用,导致胃黏膜的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等病变。有胰腺疾病病史的患者,其胰液的分泌和成分可能已经存在异常,术后胰液反流性胃炎的发生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患有慢性胰腺炎的患者,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受损,胰液分泌和排出可能不畅,术后更容易出现胰液反流至胃内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