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癌是起源于鼻腔黏膜上皮或附属器上皮等组织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且病变可累及鼻腔不同部位,病因有致癌物质接触、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刺激,症状包括局部的鼻塞、鼻出血、面部异常、流涕异常及侵犯眼部、颅内的表现,诊断依靠鼻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治疗方式有手术、放疗、化疗,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密切监测脏器功能等,儿童要考虑生长发育影响选合适治疗方法并加强相关监测。
一、定义
鼻腔癌是起源于鼻腔黏膜上皮或附属器上皮等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变可累及鼻腔的不同部位,如鼻前庭、鼻腔侧壁、鼻腔底部等区域。
二、病因
1.致癌物质接触:长期接触甲醛、沥青、镍等致癌物质,会增加鼻腔癌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在相关化工环境中工作的人群,鼻腔癌发生率相对较高。
2.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可能与鼻腔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研究发现部分鼻腔癌患者体内可检测到EB病毒相关标志物。
3.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鼻腔慢性炎症,如慢性鼻窦炎反复不愈,炎症长期刺激鼻腔黏膜,可能导致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变,进而引发鼻腔癌。
三、症状
1.局部症状
鼻塞:多为单侧鼻塞,且呈进行性加重,随着肿瘤生长,鼻塞症状会逐渐明显。
鼻出血:表现为间断性或持续性的涕中带血,或回吸性血涕,严重时可出现大量鼻出血。
面部异常: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时,可出现面部疼痛、麻木感,还可能导致面部肿胀、隆起等。
流涕异常:可出现单侧流脓涕,且伴有恶臭味,这与肿瘤坏死组织继发感染有关。
2.其他症状:肿瘤侵犯眼部时可引起视力下降、复视等;侵犯颅内时可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四、诊断方法
1.鼻内镜检查:通过鼻内镜可直接观察鼻腔内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情况,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步骤。
2.影像学检查
CT检查:能清晰显示鼻腔内肿瘤的范围,以及是否侵犯鼻窦、眼眶、颅底等周围组织,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分期。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可更精确地判断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3.病理活检:是确诊鼻腔癌的金标准,通过对获取的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等。
五、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范围和分期,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鼻侧切开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等,以切除肿瘤组织。
2.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手段,用于杀灭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也可单独进行放疗,控制肿瘤生长。
3.化学治疗:多用于晚期鼻腔癌患者的综合治疗,可通过静脉给药或局部灌注等方式,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其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心理疏导。
2.儿童:儿童鼻腔癌较为少见,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干扰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尽量选择微创的手术方式或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放疗、化疗方案,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营养支持和生长发育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