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并发症,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等,发病与雌激素等因素有关,对孕妇和胎儿有不良影响,诊断靠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处理、药物治疗和适时终止妊娠,孕妇和胎儿需密切监测,有ICP病史孕妇再次妊娠复发风险高要加强监测。
发病机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雌激素、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升高,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胆汁分泌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胆汁淤积;遗传因素在ICP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孕妇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此外,环境因素如季节变化等也可能对发病有一定影响。
临床表现
皮肤瘙痒:几乎所有患者首发症状为全身皮肤瘙痒,瘙痒程度不一,常始于手掌和脚掌,然后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甚至可发展到面部,但无原发性皮疹。瘙痒一般在夜间更为严重,严重者可因搔抓而出现抓痕等皮肤损伤。
黄疸:部分患者在瘙痒发生数日后出现轻度黄疸,有的仅表现为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黄疸多随瘙痒的缓解而逐渐消退。
其他表现: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等症状。
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ICP孕妇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使产后出血的风险增加;同时,ICP孕妇发生胎膜早破、胎儿窘迫、早产等的风险也会升高。
对胎儿的影响:主要危害是胎儿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宫内死亡,且无法预测。这种胎儿宫内死亡可发生在妊娠中期至足月妊娠的任何时间,即使在产前监护显示胎儿情况良好时也可能发生。此外,ICP还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等情况。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汁酸测定:血清总胆汁酸升高是ICP最主要的特异性实验室证据。通常血清总胆汁酸水平>10μmol/L可考虑ICP,但不同医院因检测方法等差异,参考值可能略有不同。
肝功能检查:大多数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至中度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10倍;血清胆红素可轻度或中度升高。
胆汁淤积相关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肝胆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但对ICP本身的诊断价值有限。
治疗原则
一般处理:孕妇应适当卧床休息,采取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流量。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包括胎动计数、胎心监护等。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瘙痒症状、降低血清胆汁酸水平,改善肝功能,延长孕周。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适时终止妊娠:当胎儿已成熟时,应及时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方式多根据孕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剖宫产或阴道分娩。
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孕妇方面:孕期需严格遵医嘱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血清胆汁酸、肝功能及胎儿情况。如果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孕妇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导致感染等情况。
胎儿方面:胎儿需要密切监测,通过胎心监护、B超等检查手段了解胎儿在宫内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如胎儿窘迫等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有ICP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复发风险较高,应加强产前监测,更早开始监测血清胆汁酸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