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真菌病有多种症状,包括耳部剧烈瘙痒,因真菌刺激耳部神经末梢所致;有耳部异物感,真菌在耳道生长形成菌丝团等占据空间引起;部分患者耳内疼痛,由真菌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耳道潮湿、分泌物增多,真菌改变耳道环境使其产生;病情发展可致听力下降,因真菌阻塞耳道阻碍声波传导。
具体表现:患者常感耳部剧烈瘙痒,这是耳真菌病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瘙痒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难以忍受,不断搔抓耳部。儿童由于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可能会通过频繁触摸耳部等行为来示意耳部不适。在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处于高温潮湿环境,耳部皮肤的真菌更容易滋生繁殖,从而加重瘙痒症状;有耳部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耳部皮肤屏障可能受损,也会使瘙痒感更为明显。
相关机制:真菌在耳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刺激耳部皮肤的神经末梢,导致瘙痒感觉的产生。
耳部异物感
具体表现:患者会感觉耳部有异物存在,好像有东西堵塞在耳内。这种异物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听力,导致听力轻度下降。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耳部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耳部异物感可能会对其语言发育和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听力轻度下降可能会干扰其对声音的接收和理解。生活方式上,长期佩戴耳机等可能会使耳部环境潮湿,有利于真菌生长,进而加重耳部异物感;有耳部外伤病史的患者,耳部组织受损后更容易引发真菌感染,导致异物感加重。
相关机制:真菌在耳道内生长形成菌丝团或菌斑等,占据耳道空间,引起异物感。
耳内疼痛
具体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耳内疼痛症状,疼痛程度可轻可重。如果真菌感染较为严重,侵犯到耳部周围组织,疼痛可能会较为明显。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能会有所不同,耳内疼痛可能会对其睡眠和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在生活方式上,过度挖耳可能会损伤耳部皮肤,为真菌入侵创造条件,从而引发疼痛;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免疫力下降,真菌更容易感染并导致疼痛加剧。
相关机制:真菌的代谢产物等刺激耳部神经,或者真菌感染引发耳部炎症反应,导致疼痛产生。
耳部潮湿、分泌物增多
具体表现:耳道内会出现潮湿的情况,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的性状可为白色、黄色或黑色等不同颜色。分泌物可能呈粉末状、绒毛状或块状等。婴幼儿由于耳部皮脂腺分泌相对旺盛,且耳道较为狭窄,若发生耳真菌病,更容易出现分泌物增多的情况,且分泌物可能会堵塞耳道,影响听力。生活方式中,经常游泳或处于多汗环境的人,耳部容易进水或保持潮湿,利于真菌生长,使分泌物增多;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病史的患者,可能会破坏耳部正常菌群平衡,导致真菌过度繁殖,分泌物增多。
相关机制: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物质,改变耳道内环境,导致分泌物增多且潮湿。
听力下降
具体表现:随着病情发展,真菌在耳道内堆积,可能会影响声音传导,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对于从事音乐、语言等对听力要求较高职业的人群,耳真菌病导致的听力下降会严重影响其工作表现。儿童如果出现听力下降,可能会影响其语言学习和社交能力发展。有耳部手术病史的患者,耳部结构改变后,更容易发生耳真菌病并出现听力下降,因为手术可能会破坏耳部原有的防御机制。
相关机制:真菌阻塞耳道,阻碍声波正常传导至鼓膜及内耳,从而引起听力下降。



